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18-11-10 並非华社想知道甚么歷史

邱家金受委为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成员。记者问感言,他的回答竟是建议华文媒体能为他做个民调,让他知道华社到底想要知道关於华人甚么歷史,华社要问甚么歷史问题。若是华社不清楚甚么华人歷史,就得发问。

身为大马著名的歷史学家,邱家金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华人的歷史是甚么?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歷史位置应要摆放在哪里?这些不正是歷史学家要去探寻、多做功课去研究的吗?为何还要麻烦华文报章来做民调?难道过去的马华史研究是一片空白?是邱教授不知道,还是不愿去涉猎?

暂且撇开西方中心“殖民者的眼睛”和一厢情愿式的“中国视角”华人史研究不提,我国人类学者陈志明就其族群关係理论,早就提出了具体的“本土脉络”华人研究范式。从“本土视角”切入,陈志明关注到华人与土著多数族群之间的紧张关係,並非出自於文化差异,而是起因於社会经济竞爭及其政治关係歷程。

在马来西亚的族群关係问题上,1984年,赛胡先阿里邀集马来西亚各族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討族群问题,编辑出版了《马来西亚的种族问题、阶级和发展》,亦颇有参考价值。

一般而言,所谓“本土视角”,是强调研究华人歷史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应该把它放在马来西亚“国家”形成的框架来理解。当代马华学者早已注意到了此研究取向。

由留台校友联合会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史》(1984),以及华总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1998),是目前本土中文论述较具份量的两本马来西亚华人史集体论著。另,1985年成立的马来西亚华社资料研究中心(即今华研),亦出版不少关於华人研究的论著。

在华人史料搜集方面,饶宗颐《星马华文碑刻繫年(纪略)》及傅吾康、陈铁凡合编的3大册《马来西亚华人铭刻萃编》是基本的金石碑铭史料。而许云樵、蔡史君主编《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1945》、李业霖主编《太平洋战爭史料匯编》及《奉纳金资料选编》等是华人抗日、蒙难的珍贵史料匯集。《教总33年》、《董总三十》和郑良树4大册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更是丰富齐备的华教资料和论著。

另,近年来,华人地方史研究方兴未艾,颇为热络,例如檳城张少宽、太平李永球、马六甲赖碧清、新山吴华、舒庆祥和笔者等都在田野调查、口述歷史访问和地方史料搜集上,下过不少功夫。而东马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的华人史论述更是丰富。这些地方史料的民间採访和搜集,涉及不少庙宇、传说、民间习俗、社团与文化活动等华人民间文化的资料。

我们的马华史研究成果,虽不能说令人满意,却在强调多元的马来西亚歷史的建构上也並非是“缺席”。当然,这些歷史论著大部份是用中文书写的。如果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有诚意,不妨找人翻译来阅读。或许,我们的华社华团也可以主动出资,找双语人员多多翻译这些马华史论著,提呈给有关当局参考。不要只是讲讲,做点实际工作不是更有意义吗?

更简单地,把今天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课程局编写的歷史课本,稍微翻译或提呈该独中歷史课本的目录,一目了然,就知道我们到底要甚么歷史了。不需劳师动眾再在华文报做民调,我们的心声早已表达,只是有关当局及那些握有歷史权力的官方御用学者有没有或愿不愿意正视罢了?

如果国家教育諮询理事会成员还缺乏双语人才,建议马大中文系主任苏庆华博士、前主任陈徽治教授,还有我们的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博士,都是华巫双语极佳的学术专家人选。再补充一句,正確的国家歷史敘述,也不只是马来人想要知道甚么、华人想要知道甚么的问题。这个道理,相信邱教授也是明白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安焕然‧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