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屋业发展商献地建华小的新闻,成了报章的头条新闻。
或许,8英亩土地对屋业发展商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或许,马来发展商捐献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华裔到来购置產业;或许,发展商確实瞭解华教的苦处,诚心想为华教做点事……。
无论是基於何种理由,献地的行动,还是受到肯定和感激的,尤其在眼前一些马来人种族主义思维仍很普遍的社会,马来发展商为华教献地的行为,实可做为各族人民的楷模。
华教课题向来是华社心中一个难解的死结,政治人物深諳这个简单道理,却始终无人能一劳永逸地替华社解开它。
华教课题沦为政治人物的一页课文,必要时照课文上的內容唸读即可。
即便是马华总会长蔡细歷也不例外,谈及增建华小与迁校课题,洋洋洒洒数千言,看似华小垂危情况受到关注,细读之下,却是毫无新意。
“新生增加”,是老问题;“华人人口密集地区必须增建华小”,华社比政府更明白这个道理;“微型华小面对关闭危机”,更是华教工作者多年的口头禪。
马华总会长针对华教的困境与前景的看法,难道只能老调重弹,拾人牙慧吗?
2008年之前,全国增建或迁移多少所华小,已成歷史数据,不必再谈;我们只想知道,2008年之后,前马华总会长黄家定与前教育部长希山慕丁宣佈增建的6所全新华小与搬迁的13所微型华小,迄今建了多少?搬迁了多少?
在2008大选前获得承诺,会增建、会搬迁的华小,至今很多还在痴痴地“等待”之中。有些等迁校公文、有些等土地易名手续、有些等图测批准、有些等建校拨款、有些等土地转用权……,等至校地都变成杂草园地,旧校舍变成了危楼,华社和华小师生还在焦虑地等待中。
政府不拨地也就罢了,华社自己找到校地,却还要面对当局的各种拖延和迟误,以致增建或搬迁的华小陷入迟迟不能动工的困境。
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不加强行政效率,屋业发展商即使捐献再多土地或保留再多华小校地,也无济於事。与其陈腔滥调谈论马华如何捍卫母语教育、教育如何如何重要,不如务实跟进和监督各华小建筑和搬迁的情况,否则,只有土地,没有校园,又有何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宝卿‧201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