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30-12-10 希望之必要

时间之河浩浩渺渺,感谢有智慧的先辈,为它绘製刻度,一天、一週、一个月、一年,让每个人都可以认领自己的部份,经营各自有限的时光。

时间的刻度相信是世上最公平的发明了,不论贫富、高贵低贱,每个人的一天、一月、一年都是一样的,没有谁长一点还是多一点。

但是,受客观条件影响下,每个人的一天、一年,或许会不一样。有的人会抱怨,一天24小时不够用,或者惊嘆年復一年时光匆匆;但也有人会觉得漫漫长日很难过,时间停滯不动,生命犹如搁浅的鯨鱼,奄奄一息。不晓得,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於你是快还是慢?

来到了2010年的最后一天,不管这一年光阴是转眼飞逝还是慢悠悠的龟速,总算是可以鬆一口气了,今年所发生的喜怒哀愁、风风浪浪,也都到此为止,今天,把它们全部通通都埋在这个时间交界线之前,再往前一步即是全新的一年,一切如新。

进入下一个时间刻度,最重要的是要送自己一份礼物,而这份礼物就是“希望”。在英国《经济学人》网读到一篇文章,谈到了“希望”的重要。

儘管“希望”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虚妄之词,被政治人物、商品广告滥用,但只要检视人类的发展史,“希望”所扮演的角色实不容忽视。如果当年英国作家摩尔没在小说《乌托邦》里勾勒一个理想世界,人类不会一再地去挑战现状,大胆地去寻求突破。而事实上,除了摩尔外,从柏拉图开始,到文艺復兴时代,此后数百年间,西方作家不曾停止设计各式幸福社会,为人类社会升起一个还可以更好、更进步的希望。

说得再具体一点,“希望”就是一种正面、乐观、不断求改进的思维。西方国家过去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引领世界,就是不断勾勒希望。美国的建国先辈在开疆闢土时,不止承诺新世界將保障人民的生活及自由,还强调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將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追求梦想与幸福,这就是美国梦的由来。

不过《经济学人》的文章指,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希望”正开始移向东方。相较於中国、印度,美国与西欧多国的民眾,对国家、对现状、对下一代,越来越不抱“希望”。一个国家一旦不再有“希望”,就很难继续维持强盛,这是文章的忧虑。

为人民创造“希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我国下个10年,相信也有很多的“希望”,我们除了要成为人人富裕的先进国,还希望拥有一个更民主自由、更公平竞爭的社会。祝我国希望成真。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蔡思洁‧201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