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已经结束,在新的一年中,將有许多新的挑战、新的课题,有待朝野各界提出新的回应,寻求新的解答。我们回顾世局的演变,反省大马內部发展的轨跡,深深感到:唯有强调“和而不同”的原则,奠定宪政民主的共识,才能化解纷爭,强化族群整合,进而建立起稳定持久的自由民主的体制。相反的,若是激化族群矛盾,强调民粹政治,將政治对立带上街头,甚至造成激烈的暴力衝突,虽然仍可假藉“民主”之名而使少数政客及野心家从中得利,却只能带来以“人治”为导向的民粹统治,无法奠定制度化的法治与民主。
过去一年的世局,清楚地展现了上述两种截然相异的趋势,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以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东3地为例,长年的族裔纷爭现在终因敌对双方各退让一步,而走上谈判桌,並致力於消解分歧,寻求共识,从而展现了合作的机会与和平的曙光。如果上述3地区的政治领袖与人民能够捐弃成见,拋开歷史的仇恨,寻求和平共存的方案,並据此共识建立起全国人民所能接纳的宪政体制,则和平与民主的前景,必將是乐观的。
相反的,在共產极权体制下的朝鲜,我们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金正日以所谓“金日成主体思想”宪政体制为蓝本,设计了一部对他本人及其接班人金正恩“量身裁製”,並大幅度扩权的宪法,对內实施集权统治,视百姓为草芥,对外则张牙舞爪,將美、日、韩等耍弄於股掌之中。换言之,金正日显然想藉最高领导人扩权的新宪法,为其个人未来顺利传位予子之用。而且金正恩个人的民粹式领导风格和煽动能力,较之其父犹甚。因此,所谓的“金正日效应”是否会进一步扩张,並转型而为“金正恩效应”,甚至造就一个“朝鲜式的希特勒”,已成为朝鲜半岛及全球的一大隱忧。但是,面对此种人治色彩强烈的民粹政治,东北亚各国已显得戒慎恐惧,並且北京也逐渐调整对朝政策,不敢再以“无条件的支持金正恩”作为因应朝鲜变局的主要方案了。
从巴尔干半岛、中美洲、中东、朝鲜的经验,回看国內的政治发展:过去一年中,国会已成为国內政治的主要焦点所在,而国会中针锋相对、驱逐甚至终止议员资格的事件有激化之势。在国阵內部,隨著各主要成员党的权力整合,党內的“杂音”已大为减少,但民联大体上表现不俗,也使中產阶级及中市民阶层在国阵之外,有了新的选择空间。因此,政党政治已有机会由“两极对抗”进一步发展的“多元竞爭”。这对民主体制的稳定成长,原是十分有利的。
目前朝野都鸟再强调族群、宗教的政见,而改以公共政策为诉求,使政党间的竞爭导向一个新的座標,也使宪政民主的实质內涵因公共政策的强化,而更为充实。如果此一趋向维持不变,各主要政党今后均將发展出明晰的公共政策纲领,国会议员也將发展出专业知识及问政的技巧,使我国方兴未艾的民主政治,逐渐步向健全代议民主的境界。
但是,令人担心的是,部份朝野政治人物及一些州属却又重新挑起制宪的话题,甚至主张大幅度变更政府体制与制衡关係,其中更夹杂著浓厚的党派认同色彩。尤其是近日有关雪州政府秘书的委任的歷程,剎那间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事实上,朝鲜的经验正也启示著我们:强而有力的政治领袖,並不一定能將人民带往稳定的民主之路;相反的,权责相副的宪政民主体制,才是自由民主的真正护身符。因此,惟有肯定渐进式民主改革的优位前提,並以名实相符、权责相副的宪政体制为依归,才有可能逐步演进而为成熟、稳定的自由民主。这是过去一年世局发展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