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有位华文报记者总会在每年1月1日报章的《新年年刊》撰写长文,检討一年来的华教发展。这位著名记者就是宋哲湘。1949年,宋哲湘开始进入报界,担任吉隆坡《中国报》记者。1957年转任《星洲日报》记者,直至1977年告老退休,总计担任了28年的记者。
宋哲湘的记者生涯,最精彩的是他採访华教新闻,撰写教育评述,名噪一时。他从1951年开始至1958年间,每年都会在报章的《新年年刊》撰写检討全年马来亚华教状况的宏文。这些年刊专文內容扎实,笔锋尖锐。早在1951年1月1日《中国报》的《新年年刊》,他撰写的〈1950年马华教育动態检討〉,就呼吁华社必须团结合作,每一个华人都应负起兴办教育的责任,同时加强向政府坚决力爭將“马华教育”列入马来亚教育政策的一环,达到与各民族语言学校待遇平等。这样才能使华文教育发扬光大,华校才能在安定中扩展开来。
教总成立之后,宋哲湘更是与教总並肩作战,在华教处境日益困难的环境中,通过报章媒体的力量,报导华教新闻,撰文唤醒华社要为发扬中华文化而努力,要肩负起时代艰鉅使命,让华校永续地在马来亚生存下去。
林连玉在《风雨18年》提及,马来亚华人爭取母语教育平等的地位,教总扮演领航奋斗的角色,这是有眾皆知之事。但林连玉同时指出,新马华文舆论机关全力支持,自1951年至1958年这8年间,每当华文教育问题发生,华文报章必把新闻以特大字標题,在头条版位登出,同时一致著作社论加以批评,深入人心地唤醒民眾重视华教课题,其鼓吹的功绩,不在教总之下。而媒体记者群中,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勇敢机智”,被赐嘉名为“教师之友”的宋哲湘。
宋哲湘被誉为“教师之友”,有两层意义。第一、是指他为人隨和,跟教育界人士没有一个不友善的。第二、则是指他民族意识坚强,永远站在华文教育的立场,与教总站在同一阵线上,华文媒体与华教界结盟,共同为爭取华教的平等地位而努力。林连玉指说,起初,华社对华文教育危机的严重性是蒙昧的,后来各阶层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谈,形成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宋哲湘的功绩是不可被埋没的。
已是60年前的故事了。翻阅郑良树教授编辑的《宋哲湘华教论集》,心潮起伏。回来看看当今之华教发展,情何以堪?2010年华教的状况,又是纷纷扰扰的一年。华教问题仍是一箩筐。然而,不像当年宋哲湘呼吁华社必须团结“攘外”,而是出现更多的“內耗”。董总与林连玉基金会的矛盾至今未解、两年前的新纪元风波仍余波盪漾,时而互相攻訐,甚至连华教常识问答比赛的出题也可以出现爭议。抗议、退出,主办、协办之爭,吵吵闹闹。还有人笑称那是“华教內战”。悲乎!近来甚至出现“反美.亲中.救巫统”的“新华侨民族主义”的论述,让人看了摸不著边际,摇头嘆息。华社华教力量再如此內耗下去,那还得了?
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也不是甚么大是大非之事,却爭执不休,互相指责、扣帽子。华教內部份化到如此境地,令人痛心。有志於社会改革的人士,还有多少人会尊重、在乎如此內耗的华教?
別再为无谓的小事爭执下去了。华教事务还有很多“正事”有待处理。华教力量的重整团结,华教工作者的心胸需要宽大些。有些时候要学会放下。所谓“偏听则暗”,意气之爭是没有必要的。“兼听则明”这个道理要意识到。大家握握手吧!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宋哲湘还在世,他那如椽之笔,又该如何写这一年来的华教总检討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安焕然‧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