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星期一

27-12-10 扩大种族文化交流融合

独立建国50年来,种族和谐仍然是我国的巨大挑战。各种族之间仍存在隔阂,但很多时候彼此间是长期受到刻板印象所影响。事实上,各族群本身除了主流文化之外,各族群底下还存在不同帮群的次文化。如华裔又可再细分为福建(泛指祖籍为厦漳泉的闽南人)、广东、客家、潮州、海南及福州等帮群。这些帮群有自己的异於其他帮群的次文化,除了语言不同之外,因环境差异也孕育出不同的特质。但是,在这个层面上,除了上了年纪的华裔,以及进行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较为瞭解之外,年轻一辈的华裔新生代多半察觉不出来。

马来社群除了马来人之外,尚有祖籍地来自印尼的爪哇裔、米南加保裔、武吉斯裔及万惹裔特次族群,也有因所在区域的环境因素发展出较独特的次文化,例如吉兰丹的马来人。如华人不同籍贯的帮群般,上述马来社会不同的次族群均有本身的次文化,在传统建筑、语言及风俗习惯均有差异,其他种族对马来社群的次文化若没深入体察,很难辨识他们的次文化的特质。

另外,印裔社群虽以祖籍地为印度淡米尔纳度省(tamilnadu)的淡米尔为主,但还有在印度教育程度较高的马拉亚利裔(Malayalee)、特列古(Telegu)、嘛嘛(Mamak)、卡卡(Kaka)及锡兰裔等(Ceylonese),来自不同祖籍地的印裔社群,文化自然有所差异。但是,其他社群往往因语言障碍,对印裔社群的理解多半仅仅逗留在表层。

倘若细心观察马来半岛沿海或者有河流经过的城市,不难发现类似马六甲市和谐街出现回教堂、兴都教堂及华人庙宇在方圆两公里內同时並立的情景。这些宗教场几乎都建於独立之前,有些已超过百年歷史。意味著马来西亚人民在独立前均能和平共处,不同族群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出现隔阂。尤其在马六甲,许多古回教堂很可能是当年来自中国的建筑工匠所建,回教堂的建筑风格也不全然是独立后所崇尚的中东风。华社普遍上也错误的將回教文化与马来文化画上等號。

表面上我国人民也以多元文化並存而感到骄傲。但是,因一些极端政治人士为达政治目的而扭曲事实,给不同种族之间製造彼此的不信任感,已为全民团结留下沟通障碍。少数人的挑衅言论往往不幸的透过媒体报导而被放大,无形中就会误导民眾出现以偏概全的印象。文化的融合需要靠民间自由的交流。任何刻意的透过政策执行的安排,效果大打折扣。

就歷史因素而言,或许紧急法令下的產物-华人新村的设立,阻遏了原本乡区不同种族在生活中频繁交流的机会。政治应当鼓励各民族间深层的文化的研究工作,藉由学术研究来做为种族间扩大文化学习与融合的途径,应是朝野政党应当支持的方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正照‧201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