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7日星期五

17-12-10 理性的匱乏

国会一片混乱中,4名议员被冻结资格,民联议员集体离席。

人民见怪不怪,已经视为常態。

大家心里有底:这就是马来西亚的国会,永远吵吵闹闹,但也永远搞不清楚为何而吵闹。

为了APCO而闹,到底爭甚么?有必要吗?对国家和人民有影响吗?

让我想到不久前英国国会的情况。

为了大学学费是否应该涨价的问题,英国下议院出现激辩。

保守党政府要削减赤字和开销,坚决要提高学费;在野的工党要捍卫教育福利,坚决反对。

双方议员引经据典,从財政情况、社会责任、教育传统、乃至大英帝国未来一代的前景,唇鎗舌剑,你来我往。

参与辩论的朝野议员,提出各自的数据和道理,据理力爭;即使不能说服对方,也要让人民瞭解自己的论据和立场。

身在议会,担任人民代议士,这一刻,就要为歷史负责。

辩论结束,进行表决,323位议员投下赞成票,302位投票反对,法案以微小多数过关。

不管是赞成或反对,大家都是为一个公共议题而爭论。议会里没有闹场,更没有殴斗;议长没有驱逐,议员也没有退场。

议会用符合民主宪政的方式,处理了它份內的任务。

我经常在想,为甚么英国,以及多数议会民主成熟的国家,可以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来討论国家课题,以及处理政治分歧;然而,在大马等半民主国家,议会却总是成为政治恶斗的场所。

或许,我们空有议会制度,但是,却缺乏议会民主的內涵。

內涵,是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的教育,是从理性开始。小朋友从小要学习“讲理”(Reasonable),为甚么不能抢別人的玩具?为甚么要排队?一切从讲理学起。

懂得讲理,也就同时学会倾听別人的意见;当別人的道理比自己强,自己就得接受;这就进展到“推理”(Reasoning)的过程。

正確和有意义的推论,必须要有事实根据,从而发掘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Reasons)。有了理由,才有说话的资格。

这3个R,或3个“理”是一套逻辑思维,建构了西方理性哲学的基础。

西方的议会政治,也是遵循这种理性哲学而发展出来。

议会里的辩论,不能够强词夺理,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用权力来剥夺对方讲理的权利,而必须讲理,懂得推理,要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同样的,议长和政党的行事,也要以3个“理”为基础。

可惜,在本国,乃至多数东方社会,缺乏这种理性思维。

国会的乱象,政党的恶斗,议员的叫囂,源自理性的匱乏。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