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岁入学,马来亚还是英国殖民地,学校董事长是我老叔公,我常到他开的杂货店,他有时会叫我帮他盖印章。那是学校的收据簿,在董事长下端小心翼翼盖下刻有尊姓大名的红泥印记,当时读书每月得交学费,每学年付二次图体费。
老叔公讲古,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全国涌现几百个华人新村,政府划地建华小,几百所小学遂一一落成。
学校列英文为必修科,但并不苛刻对待母语教育的发展,村里的适龄孩童大都上学去,即使超龄也来者不拒。
八十年代,礼堂兼教职员办公室陈旧不堪,董事部议决筹建行政楼及图书馆。寻求行政议员的协助,仅获得州政府拨款一万令吉,杯水车薪,只得征求热心人士献金,并举办宴会筹款。
上世纪末,锌顶板墙的课室经历近五十年的摧磨,蚁蚀斑斑,董事会再发动建筑三层楼课室,后来又建设雨盖篮球场。
几番努力不惧劳苦,获得商家及热心人士大力输财,如今母校巍峨堂皇,校舍及球场以捐款最高者的家族命名。
祖国的土地上,每一所华小都有唱不完的喜乐悲怆,我的母校便是个缩影。
董家教全力解决学校难题
一些担任校董的朋友曾对我诉说经营学校的辛酸,每年都面对教师短缺、缴付水电费、添置软硬体设备,董家教成员挖空心思、搜肠刮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为了增加财源,不得不广结人缘,游说多做公益;丧礼节省开支,喜庆不忘教育,酬神不吝捐献,普度祭鬼竞标福品;办义卖会、义走义跑、与啤酒公司及报业集团联办演唱会筹款。
有一回庙会,老板吩咐员工到场响应。当晚义卖啤酒,老板慷慨解囊,要我们干杯多多为善;饮胜声中,我失去节制,回家途中吐得车厢一塌糊涂。真是舍命干杯为华教。
马来西亚怪事连连,十四大富豪义薄云天,以21亿令吉向钜富阿南达收购大马彩,所有盈利归慈善基金供给国内华小淡小作发展用途。
办教育得依赖赌业支撑,真是旷世奇闻。
日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宣布,政府若财力足够,如果华、淡小符合条件,原则上同意让半津贴学校转为全津贴学校。
故步自封难提升竞争力
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并没有所谓的全津贴半津贴的类别。政府有责任拨款建校、迁校、维修、购买软硬体设备及相关的行政开销。
一直以来,教育部以校地拥有权来区分全津贴或半津贴,造成半津贴学校面对财务窘境。教长错误诠释了教育法令,更可笑的是,国家独立54年,动辄以几十亿令吉添购军备,而漠视国民享有的基本教育需求。
归根究底,这是推行单元教育政策所致。
廿一世纪,中国、印度崛起,华文教育遍地开花。若是欲在全球提高竞争力,政府若固步自封、抱残守缺,2020远景或沦为海市蜃楼。
有远见的家长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今华小异族学生超过六万人。政府强调以民为本,是否应该作出改变,培训足够师资,以需求建校及制度化拨款各源流学校。
岁月悠悠疾风厉雨华教路,并无法摧灭母语教育薪火相传。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念君 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