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題為《印度能否超越中國》(Can India overtake China?)的文章,我有感而發,也想發表意見。
印度,是一個被遺忘的新興經濟。說得更準確些,她被我國華人遺忘了。因為「中國情意結」,大馬華人心繫神州,沒留意到孟加拉灣另一邊的巨人。
印度能否超越中國?不簡單。首先,印度的基礎設施比中國落後幾十年。中國有全世界最長的高速鐵路網,和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北京機場第三終站,以面積而論,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提起印度,浮現在大家腦海裡的是那些不顧自身安全,爬上火車車頂的「搭客」。
基礎建設差,其後果是印度雖然有無數廉價勞工,卻不能成為製造業大國。因為工廠製成品不能很快的運往海港,輸出國外。工業區甚至不是每天24小時都有電流供應。沒錯,印度的軟體業發達。但軟體公司並不能創造很多就業機會。所以印度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貧窮線下。
為何印度的基本建設如此不濟呢?在中國,政府只需貼上一個「拆」字,就可以把勞苦百姓的房子剷平,改建高速公路或鐵路。
反之,當新德里提出一項公路建設計劃時,邦(州)政府可能反對。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必須花很多時間去討價還價。往往計劃不是延期落實,就是徹底被砍掉。事實上,很多印度人都相信他們的「喧鬧式民主」拖累了國家的發展。
政治不談,印度人也沒有中國人那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南亞次大陸是多個宗教的發源地。印度人重視心靈修養,中國人則更強調物質生活。
但印度也並非沒有優勢。中國的一胎化政策已造成人口迅速老化。65歲以上的中國人佔了總人口15%,在印度卻僅是5%。做為前英國屬地,印度人的英語也比中國人強。
中國經濟迅速崛起,中文地位也連帶提高,最開心的莫過於本地「熱愛母語」的華人。年輕華裔學生受敦促加緊學習中文,以便將來能在就業市場競爭。印度的崛起,不意味著我們也必須上印地語班。但可以肯定的是,英文依舊會是本區域最重要的語文之一。
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家,孟買長大的法力‧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曾經比較這兩個亞洲巨無霸。他認為中國的經濟是由政府主導;印度的則是由企業主導(因為印度的政客都在吵架)。單這一點而論,印度更傾向於奉行自由市場的美國。換著是幾年前,相信很多人都會給印度加分。不過現在美國經濟呆滯。「北京模式」和「華盛頓共識」孰優孰劣,還難有定論。
有人把印度和中國比喻為龜和兔。兔子跑得雖快,也有犯錯的時候(溫州火車追撞事故就是最佳證明。)烏龜雖慢但穩(slow & steady),後來居上絕非不可能。即使烏龜趕不上兔子,印度人也無需太在意。畢竟印度已經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僅排在中國和日本之後。過去幾年,印度的經濟成長率達到7%以上,比起中國亦相去不遠。再說,物資享受並不等同於幸福。
印度人從宗教信仰中獲得藉慰。中國人除了為環境污染煩惱,還要擔心政府逼遷。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中國百萬富翁申請成為投資移民,定居美國。印度雖然面對許多困難,但潛能無限。我國商家到中國開拓商機的當兒,也不妨考慮投資南亞次大陸。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周慶祥 20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