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21-09-11 國家應量入為出

我祖父給予我父親的忠告,經由父親傳給了我:「一個人能存多少錢,比能賺多少錢更重要」。這世代流傳的智慧,已被現今的世界遺忘了。即使「量入為出」的含義也遭無限擴張了,因為現在借貸很容易,甚至容易到我們根本沒察覺我們早已不知不覺中借貸了一大筆錢。

銀行批准房屋貸款時,通常參考的條件是分期付款不超過一般工作人士月入的三分之一;批准汽車貸款時也同樣。這表示,不少人拿工資三分之一償還房貸,三分之一償還車貸,只剩三分之一當生活費。我認為,上班族要以三分之一的月薪過日子非常困難。

低收入的一群最好不要買車或房子,因為這樣會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能夠的話,租一間房間就好,或申請租市政府的組屋,並改騎摩哆。這樣每月的花費就會減少很多,可以儲存起來為退休做準備。真要買,買房子比買車更值得;房子會漲價,但車子卻會貶值。

公積金儲蓄制度是建國先賢的智慧結晶。每位員工月薪存工資的11%進入公積金戶頭,僱主也另外存工資的12%進入員工戶頭。若某人月薪2,000令吉,扣除公積金後,還有1,780令吉。加上僱主繳付額,公積金戶口每個月將增加460令吉,即月薪的25%。若1,780令吉現在足夠讓各位安穩生活,那累積到的公積金應是足夠的。

但問題是,許多人沒有將月薪以外的收入,如津貼、加班費、花紅以相同的比率存起來。若上述月薪2,000令吉的人另又有1,000令吉額外收入,卻沒以相同的比率存起來,那他每月習慣花2,780令吉;不過,每月卻依然只為退休儲存460令吉。退休後,公積金顯然不足以維持他已習慣的生活方式。這表示,如果我們能將所有「所得」25%儲存後,仍然生活得很好,那退休後就可用公積金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

雖然許多人知道這個理財之道,但世界各國的政府卻似乎對此一竅不通。他們胡亂花費,胡亂借貸,讓國家出現財政赤字。若國家的赤字保持在3%,那財政應該就沒問題。國債只要低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就好。GDP最好要持續增長,失業率則別達到兩位數。

不少國家因此隨意花費,再通過借貸解決問題。似乎在21世紀,各國都實行極端的凱恩斯主義--擴大消費刺激經濟的政策。國家不能為了讓政客贏得下屆大選,就無止境地注資。經濟不應依靠大撒公帑及財政赤字維持。

結構性的問題也不能忽視,每花的一分錢都應在彌補經濟沒效率之處。雖然增加福利及扶弱行動,或能解決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無法提升經濟。

我國若面對現實,就不會陷入先進國面對的經濟及政治災難。我們必須開源節流,提高儲蓄,以平衡收支。政府應只在能惠及人民的方面花費。500億令吉的捷運、百層摩天樓都應擱置。政府應提供免費巴士服務、世界級的教育,並細心養護現有的基建設施。

大馬不如美國般有退休金及老年健保這兩顆定時炸彈,國債也還沒到到達無法控制的地步。政府只要應用一般人的理財智慧,就可以改善大馬的命運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转载 作者Datuk Jema Khan曾是沙巴巫青團領袖。
《The Malaysian Insider》評論22/0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