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

15-07-12 期待另類的「解嚴」

台灣在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后,社會從此往民主自由方向大步跨進。過去1/4世紀的變化,政治體制上的拆解,各領域的人民當家作主意識不斷提升。

解嚴前人民活在白色恐怖,未經許可人民不得集會結社、禁止遊行請願、罷工和罷課。如今台灣社會展現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局面,蓬勃活躍的公民社會,收割解嚴成果。

台灣《聯合報》社論指出,解嚴后的社會脈絡迸發出強大的創造力,本土化在政治、文化、藝術、學術、乃至民眾的日常生活等各領域都快速地開花結果。

對照大馬,我們沒有解嚴的議題。五一三事件后的國家行動理事會短期掌權,國會恢復運作和接踵而來的政策,逐漸無形地把人民分成土著與非土著。

一黨獨大和強勢領導,人民雖然不至于活在白色恐怖中,但恐懼的烏雲確實籠罩著日常生活,特別是碰觸當局認為「敏感」的課題期間。

這些舊秩序,在4年前的政治海嘯中被打亂了。首相納吉推出連串的政治、政府和經濟轉型計劃,2012年元旦獻詞中首次提出「新馬來西亞」概念,勾勒出新大馬誕生后的美好景象。

這是打造一個新馬來西亞的方程式,即人民必須拋棄歷史包袱,不再陷入過去的歷史泥沼中。各族和各階層人民共享經濟繁榮蛋糕,並奉行民主和容納建設性異見的制度。

樂觀者說:「這是我們的未來!大家必須團結一致。」謹慎者問;「這過程會平坦順利嗎?」悲觀者說:「難以實現,因政治利益相錯綜複雜。」政敵則重申,換政府的重要性,而非政策的修補。

不管怎樣,大馬的政治是「回不去了!」不可能走回頭路,擺在眼前的是轉型或改革的選擇,暫無第三條路。

目前我們的政治禁錮還未完全鬆綁,但民間個領域自發性的改革力量已開始抬頭。人民不再追求萬能的強人管制,也不嚮往虛無縹緲的神話統治。

教育、環保、反公害、選舉改革、婦女和性別議題等蓬勃發展,他們以和平、理性及守秩序的方式表達,甚至熱鬧非凡的嘉年華會,以及其他新穎手法如快閃和模擬公投等。

每一次的社會運動都累積改革能量,促使政府彎腰聆聽民意,作出某些讓步(成立皇委會、國會遴委會和廢除/檢討過時法令等)。

雖然這些公共政策的調整,距離民間期待還有一段距離,但這場改變展現大馬社會,也蘊藏著多元與豐沛的改革力量。

人民尋找的不外乎是一個合情、合法與合理的立足點,針對公共議題的發言權,要求與掌權者對話和被尊重,而非被消音或被打壓。公民社會對國家的熱愛,我們對明天會更好的要求,這一顆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堅持不退讓,由人民推動民主進程。

台灣人從解嚴中獲益良多,他們會說:「解嚴真好!」大馬人也從308政治海嘯中,學習和吸取許多寶貴經驗。那場海嘯,恢復人民自覺自省,未來靠自己闖出一片天。

這是一個自信與自主的國族崛起社會景象。政治海嘯提供我們一夜長大,自我檢視的機會。或許我們真的要說:「308海嘯真好!」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 藍志鋒 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