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一路会失掉许多朋友,这是常态,而非特例,人生到了某个阶段,会发现许多儿时玩伴、同窗好友,以及当年一起共事的同行,在生活中都离你远去,一年甚或几年也难得连络一次,见面就更别提了。
年轻时见父母在乡下离群独居,总以为是他们因际遇不如人而选择如此;等自己到了父母当年年纪,才了解世间事有许多固然是自己的选择,但更多是身不由己。
造成旧友不相往来的头一个因素,自然是时空阻隔。从小到大的朋友,能够一路念同一所学校、住同一个城市,甚至在同一所机构任职的,少之又少。
即使与某人有这种缘分常在一块儿,也还有各种原因成不了知心好友;除了个性及志趣不见得相同外,刻意避开的因素只怕还更多;试想,谁喜欢生活圈里有个人不时提醒你的过往糗事?
每个阶段会失去朋友
其他因素,是学习经历的不同。从小学升初中、而至高中、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每往上一个阶段,就会失去一些朋友。
几年前我还在任教,有位小学同学从学校网页找到我,邀我回校参加同学会相聚。乍与老同学碰面,昔日玩伴从记忆中童稚模样一下跳到如今中年体态,震撼可不小。
老同学见面,固然亲切,却能察觉某些人暗藏的一份戒心与较劲。同时,你晓得短暂的重聚,无论有多么愉快或伤感,也只是生活里的插曲,很快就会过去,化为记忆及来日再见时的话题。
年轻时,会纯以谈得来为由与人交往,而无视外貌、家世及贫富差异。再者,年轻人多喜欢团体活动,许多所谓的朋友,常也只是朋友的朋友。因此,成长过程中一路会失掉许多的朋友,是常态,而非特例。
至于成年后交往的朋友,以职场伙伴为主,其中多数也到不了交心的层次,亲疏程度反而更容易受一些客观或利害条件影响,举凡升迁、待遇,以及更多说不出来的理由都有可能。生活里无一物不可拿来比较,也无一事不可能造成心结。当大家都苦哈哈时,还有同舟共济之情,等到生活好转,反而斤斤计较,难以平常心看待。
人生在世没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固然孤单寂寞;然而就算有再多的朋友,人生许多关口还是得独自面对,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
南洋商报 2007年12月17日
作者:潘震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