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02-12-11 轉型是順應歷史潮流

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宣佈,將檢討《拉薩報告書》。檢討55年前的報告書?這做法是歷史第一次,給人的印象是該報告書應當有可取之處。洋洋數萬言的報告書究竟有何特點呢?

就華教而言,我們的聚焦點簡單而明確,就是“轉型”。換句話說,就是順乎歷史的潮流。當年的潮流是甚麼呢?是獨立,獨立即是以人民為重,解除英殖民者的單元束縛,還教育政策為多元化,實行開放民主。當年林連玉與嚴元章逐字逐句看過該報告書後,前者肯定報告書“獨立馬來亞的教育,使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符合發展他們政治文化社會的利益”,後者則認為好壞混雜,但都看漏了眼“最後目標”,即以實現單一語文為最後目標。就此林連玉見了時任教育部長敦拉薩,後者認為時間太遲了,答應立法時,將“最後目標”取消。這在華教界看來,敦拉薩慨然應允教總的要求,不失“順乎歷史潮流”的胸懷。

依該報告書為藍本制定的《1957年教育法令》確實除掉了“最後目標”的字眼。但是,行將退出的英殖民者應用權力,推動新獨立的教育部復活1955年改檳城鍾靈中學為英文中學的單元計劃,引發了1957年全國華文中學大罷課。逆乎歷史潮流而動,遭到抗議,是理所當然的。

3年後,即《1960年拉曼達立報告書》出爐,70多間華文中學慘遭改制為英文中學,林連玉的公民權與教師准證被吊銷,華教進入長達十多年的第二個“黑暗期”。我們之所以舊事重提,第一,說明“逆乎潮流”是破壞不是建設,其後果推遲了國家發展的步伐10年以上。第二,說明制定政策要謹慎,用人要用得其所。第三。敦拉薩親口答應過要取消不得人心的“最後目標”。第四,“報告書各族人民都能接受”,分明寫在報告書中。第五,大小“拿破侖”從中攪局,當權者“順手牽羊”,走上逆潮流的歧途。這些有益的經驗和痛苦的教訓,今天應作為檢討的準則,避免重犯。

就今天當務之急而言,轉型更為迫切。原因是經濟、政治、政府都轉型了,並且有績效關鍵指標(NKRA)加以監督,教育轉型是理所當然的,否則,政策再好也沒用,滿腦袋舊思維的人如何落實轉型?二來一面倒的教育政策與措施,已經嚴重到了非改變不可的地步了。比如,在現政策下,對華文小學實行形同“絕域”的限制,使按人口比例實行增建困難重重,撥款與師資培訓也是如此。其中,增加師訓,年年掛在口頭上,卻年年師資不足,尤為突出。三則“母語性多元學校”已成了時下的風氣。教育部長或教育總監應當十分明白,眼下已有6萬名以上巫裔、印裔、東馬土著的子弟進入華小,這說明華文教育和中華文化已成為各個族群多元選項之一,教育部的任務應當肯定以及提昇“母語性多元教育”的積極因素,而不是想方設法以單元模型硬套在華校身上。

本來,獨立即是轉型,即是向著多元教育轉化的當然契機。50多年過去了,今日若能從善如流,以史為鑒,以民心為依歸,毅然踏出轉型的一步,雖遲了,猶有轉機的一線希望。我們希望,首相納吉和慕尤丁能繼承和發揚敦拉薩取消“最後目標”的眼光,建設“符合各族人民需要的多元教育”的許諾。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麥翔 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