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04-12-11 家訓文化與現代價值

最近,讀到「馬來西亞朱氏聯合會」與「朱熹學術研究會」聯辦文化活動的報導,深覺很有意義,也使我聯想到快被遺忘的家訓文化,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及增廣為流傳,成為華人家喻戶曉的常規智慧書《增廣賢文》。

依我看,要為華人文化耕雲播雨,從家訓文化著手,不失為可行的良方良策。

這些家訓,不但比什麼官經、帝王術、厚黑學踏實得多,也有助於提昇華人的文化修養與教養。或許,有人會認為,在這講求民主與人權的時代,還談什麼家訓文化,豈不是在開倒車,在助長威權主義?

無疑,傳統文化中,確有不少消極的東西,如「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無事早歸」等明哲保身的格言,只是,也不必就此要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雖說世異則事異,今人有今人的智慧,可有些基本的人生道理依然是古今通用的,以《朱子家訓》為例,506字中,絕大部份依然是常青智慧,很值得加以發揚,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飲食約(簡單)而精,園蔬愈(超過)珍饈」,便與前沿的生態觀,可持續發展觀,養生觀有不謀而合之處。

其他諸如「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也是富有實用智慧的格言。大體上言,這類格言均富有傳統的耕讀精神,即工而有餘則讀書的向上精神;雖然其教人安於小康的思想傾向頗有「反商」的思想痕跡,卻無損其總體價值。其中的一些格言,如「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或「人有喜厭,不可生妒嫉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厭心」等,也是民主與多元社會需要的普世智慧。

對於中小企業家或立志力爭上游者言,普廣為流傳的《重訂增廣賢文》(由晚清湖南學人周希陶重訂)里所宣揚的「四和主義」和「四計主義」,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其訓言曰:

父子和而家不敗,兄弟和而家不分;

鄉黨和而爭訟息,夫妻和而家道興。

(當然,「和」也有消極與積極之分,重點是要做到能「和而不同」。)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

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有道是勤能補拙,不勤則空有潛能也會浪費掉。)

就倫常關係言,其「三位主義」也頗具參考價值,其訓曰:

上為父母、中為己身、下為子女,做得清方了得卻平生事;

立上等品,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個安樂窩。

(對著重權利的當代人,是否也思及用適時適度的義務、責任、犧牲來平衡?)

約而言之,雖說科技一日千里,社會變遷無法阻擋,人的道德觀也可能出現變化,如男女平等;可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依然是古今有相通之處的,不必然是一切新的都比舊的好。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孫和聲 201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