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13-07-12 態度與格局

公元4世紀,雅典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馬德斯,學識淵博,能言善辯。

當時,雅典是歐洲政經與文化中心,也是民主發源地,匯集各方演說好手,學術氛圍濃厚。人們可自由發揮見解和理論,到處可聽到宣傳思想的演說。

有一回,馬德斯為了宣傳政治主張,在雅典城中央廣場演說。

俗話說,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膩。就算是名家上場,人們對這類演說畢竟聽膩了,大家在台下交頭接耳,閒話家常,把中央市場當成了菜市場。

馬德斯在台上說著說著,發現沒有幾個人聽他的了。台下一片嘈雜之聲,蓋過了演說的聲音。於是,他靜下來了,不說話。

馬德斯一沉默,台下的人過了好一陣子,才發現他不說話,頓時也靜了下來。

馬德斯說:“不如請大家聽我說一段伊索寓言吧!"那時候,伊索寓言在雅典非常流行,學校裡的學生都學習寓言。

愛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聽到馬德斯說要說寓言,大家頓時樂不可支。

馬德斯清了清喉嚨,開始說起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帶著一隻燕子、一條鰻魚一起上路。到了河邊,燕子飛了,鰻魚鑽到水裡去了……"講到這裡,馬德斯停口了。

大家以為他賣關子,耐心地等下去,可等了半天,馬德斯金口未開。

終於有人沉不住氣,說:“那人後來怎樣呢?"馬德斯回答說:“他在生你們的氣呢,因為你們不關心國家大事,一心只想聽伊索寓言……"

以上內容,摘自《伊索寓言》,現實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每一個年代,都有所謂的演說家;每一個年代,也有思考型,或愛聽故事、愛看熱鬧的觀眾。

演說和辯論風氣,一旦吹起,往往方興未艾。好的演說、辯論,常令人茅塞頓開,有真理越辯越明之感。

不過,辯才和做人是兩回事。口才好未必代表做事好,勝出一方也未必代表真理。借用辯論界前輩曾說過的的話:“格局決定結局,態度決定深度。"辯論技巧是否用在正途,還看個人心胸格局與心理態度。

台上的人,有台上的遊戲規則;而台下的你,關心的到底是國家大事呢,還是愛聽故事多一點,也是胥視個人的態度與格局。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楊麗琴‧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