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13-07-12 打造教師為首選專業

教育部每年平均接獲17萬5千份師訓課程的申請。其中,師訓組在2012年共接獲2千多人報考“大馬教育文憑(SPM)畢業生師訓課程華小組",經過初次篩選、第二輪的筆試以及第三輪的面試,最終只有490人成功脫穎而出,被師訓學院錄取。首先我們嘗試解讀上述的數據:一是,過去說華裔子弟不愛當教師的言論已不被接受或成立了;二是,這490名準備進入師訓學院接受師訓的“新力大軍",在過去2011年SPM考試中,考獲至少7科A的佳績,當中也有不少學員的國文或英文科目都考獲A+或A,他們更具備華文資格。這是自解決華小師資問題圓桌會議之後教育部對華小兌現的第一個承諾。

得以看出,政府在提昇師資素質方面仍採取一視同仁的教育政策。根據第十大馬計劃主導下的教育指南報告指出,於2010年,進入師訓學院的學員,只有7%在SPM考獲7科A或以上。這表明瞭,這些年來我國中小學師資隊伍的素質是偏低的。為了解決此問題,並全面提昇師資和教育素質,2011至2020年教育部中期策略計劃的實施,將更加嚴格遴選未來進入小學服務的准教師,其中一項報考師訓課程最低的準繩是必須在SPM考獲7科A或以上;以及錄取未來中學教師的要求也同樣嚴格,故到了2017年,只有考取至少平均積分(CGPA)3.0才能報考師訓課程,而這項條件將成為公共服務局在錄取教職公務員的其中一個審核標準。

在澳洲和新加坡,師訓是大專生的首要選擇;而在韓國和芬蘭,他們只挑選其中10%至15%成績優秀的大專生參與師訓,之後才被遴選進入教育領域。這些成功的國家教育模式已成為我國教育部在制定未來教育政策的重要啟示和參考。毋庸質疑,提高進入師訓門檻的要求,除了可以逐步和全面地提高我國基礎教育質量,其實也有助於提昇教師專業形象,這種專業的打造手段有如醫生、藥劑師、律師等職業培養一樣。

為了將教師專業打造成為眾人首選職業,除了上面所說提高進入師訓門檻的要求以外,政府還調整教師薪金的制度(增幅率高達13%)、加快教師升級的機會、縮短自動跳級的年限等等。其實,這些都屬於專業外部的誘導手段,要真正提昇教師的專業精神,還得在相關教學範圍著手進行。在這之前,為了提昇教師的教學質量,教育部規定每位教師必須在一年內參加至少7天在職培訓課程,但在2010年之後,此培養方式卻改成教師自選與教育有關的書籍來閱讀,之後才呈交閱讀報告,就算了事。

對此筆者不想多加批評,但始終認為,除了一開始嚴厲處理遴選高素質的教師以外,教育部有必要長期提昇教師的教學專業態度。教學工作其實應得不斷地鑽研和昇華,不然年復一年的教學質量肯定會下降,對教育教學的熱誠也因時間的考驗而削弱,最後還有甚麼專業可言?就此問題,筆者建議教育部可把過去比較屬於單向性質的在職培養課程,轉移成為次等重要的培養方式,而主要的在職培養方式,應極力要求教師對其相關的教學範圍有所創新性研究的產出,並作為每年調薪或評職稱的其中一項的標準,這才是正確提昇教師專業的教育工作。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郭聯福 201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