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4日星期六

14-07-12 将集体冷漠转变为集体正义

槟城60岁的老妇陈金钏周二清晨在打枪埔组屋前被攫夺匪掠夺皮包,在拉扯时跌倒在地,头部受到重创。

在案发后的4分钟内,有5人经过案发现场,竟然没有人施予援手;直到第六人拐杖伯马润琇出现时,才拦截了一辆摩托车,要求骑士致电召救护车。陈金钏被送往医院后,当天下午在手术室伤重不治身亡。

陈金钏的不幸身亡,罪魁祸首当然是灭绝人性的攫夺匪;攫夺匪干案,我们应归咎社会治安问题。不过,陈金钏在案发后受重伤,有5人经过现场见死不救,这就要归咎于社会道德良心冷漠的问题;而社会的集体冷漠,更是需要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为唯有将社会的集体冷漠心态纠正过来,社会群体积极的提倡守望相助精神,攫夺匪犯罪的治安问题自然能改善,甚至彻底解决。要真正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纠正人心,这就关系到心理学的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曾经有一个经常引用的著名案例:1964年3月13日凌晨3时20分,美国纽约一个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酒吧下班时,回到公寓楼下,遭一个凶徒刺杀,她当时第一次大声呼救,多个公寓住户当时打开窗户亮灯,将凶徒吓跑;当一切恢复平静时,凶徒又趋前刺杀女子,最终女子被刺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凶徒干案的过程中,曾有38个住户打开窗户目睹凶杀案的发生,却竟然没有一人出来伸出援手,甚至无一人致电报警。

这起当时造成轰动的凶杀案引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他们研究的是凶杀案的38个目击者当时是抱着怎样的心态,以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及致电报警。经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最终把众人见死不救这种现象归纳出责任分散效应或旁观者效应的理论。所谓责任分散效应就是指当一个人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人会有很强的责任感,并会积极的完成任务;不过,当一个群体被要求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的责任感就被分散了,积极性也大为减弱,面对问题时甚至会退缩;如果当群体是由互不相干的个体组成,情况将会更糟。

如何有效解决社会中的责任分散效应,归根结底,仍然必须通过宣导和教育。这当中包括学校教育、传播媒介的社会教育及社区互动的道德教育。学校的道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培养正义感及集体意识;传播媒介长期道德宣导将能让受众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社区活动中的集体互动,则在实践的层面上加强群体的联系,有效打破社区群体的隔膜。当然,意识变革的最有效途径还是通过宗教信仰,这就有赖于个体自身的信仰力量了。

我们希望在宣导及教育方面,官方机构将能居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提供社区互动的平台,以期将社会的“集体冷漠”转变为社会的“集体正义”,在减低社会犯罪率的同时,也同时减低道德良知的“犯罪率”!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