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03-12-11 華教,還缺幾門課

教好“華文”,是方法上的問題。然而,對華教的發展,以及對華教的存在意義而言,就不僅僅是教好“華文”而已。

有人說,如今的華教發展,已不再是依靠意識形態主導的時代。這話是有幾分道理的。華教若還僅是糾纏於依靠70年代華教“鬥爭”的思維模式來辦學,時至今日,我們不僅要“外斗”,同時還把太多的精力消耗在毫無止境又無謂的“內鬥”之中。

然而,話又要說回來。華教發展如果連最基本的華教意識都消解、渙散的話,作為華社之公產,我們如此辛辛苦苦搞華教來做甚麼?如今,很多時候,華教是“運”而不“動”了。怎麼辦?

當華教失去了其最核心的精神價值,其存在的意義有多大?華教運動,不是貪圖虛名,呼喊口號,撈取政治資本的工具。但它更不應只光為了學校生存發展的“前途”,迷失於考試主義、名校主義、功利主義的市場導向的魔圈之中,漸次自我遺忘了秉承母語教育和承傳文化的使命,放棄了為群眾福祉、為公平、為正義而奮鬥不懈的華教精神傳統,喪失了那份極其必要的自我認同之憂患意識。捫心自問,今天的華教校園裡,除了教“好”書,還有多少是談這些東西的?還有多少是在貫徹這些精神價值的?

當然,華教發展也不能局限於就“華文”而“華教”的思維,那是“大中華沙文主義”的格局。處在全球化的時代,若忽視跨文化的認知,缺乏相互欣賞的跨文化學習環境,大馬華裔子弟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會日愈萎縮。別以為“中國世紀”的到來,必然帶給華人好處。恰恰相反,當今中國崛起的衝擊,可能正是馬來西亞華裔子弟挑戰的開始。過去我們常說大馬華人既懂中文又會英文,數理科優越。然而,今天每年有50多萬中國海外留學生專才在全球各地游走,他們的中文根基比我們好,英文不會比我們差,數理科的優勢更是不用說了。如此看來,大馬華裔子弟的全球化優勢,究竟路在何方?

我們在馬來西亞有何競爭能力?我們對全球化的適應能力又如何?不要以為我們只是英文、馬來文差。不要以為我們的華文及對華文的認知已夠用了。如果,我們的視野和格局都很小。

鄭良樹教授曾指出,華教是否長青本土的關鍵,端視客觀環境的影響,以及繫於華社本身的熱度。華教精神典範的樹立,除了主觀上的個人情操魅力,其實還有馬來西亞特殊的客觀時局的影響,並由此激發而起的群眾自覺與動員。兩者之間是相互激盪的。

大馬的華教道路仍然曲折不平,民間華社必須自覺和自強,也要積極爭取官方在制度化上的擺正與認同,兩者同樣重要。於茲,我想補充的是,華教還需要具有跟得上時代的教育理念。不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關鍵還是在於視野和格局。

今天,我們常談教改。就以比較具有辦學自主的華文獨中而言,獨中的發展,是否能秉持過去的基礎,重拾華教溫情,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於此同時,華教還得重視多元文化的對話,展現跨文化交流的新教改方案,再開華校新風氣、樹立新典範。如此培養出來的華校子弟,方能真正立足全球,展現更強的競爭優勢。否則,物競天擇,不是被淘汰,就是消失在全球化之中。這跟你會不會“聽說讀寫”華文,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安煥然‧201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