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8日星期一

18-05-2009 愛你愛到殺死你

有人說,全球每年死在情殺刀鎗之下的亡魂,比被恐怖份子殺死的人來得多。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是,最近國內情殺事件似乎像傳染病般傳播,而且加害者和受害者都十分年輕,不禁令人感到驚心、擔憂和不勝唏噓。

最近一宗彭亨州17歲少女被前男友殺害,手法之兇殘,而且下手後還會編造故事掩飾,唯最終難逃法網。而少女還在求學階段,竟已經帶男友回家同居,對愛情過度憧憬,思想卻未成熟,似乎為悲劇埋下了伏筆。

情殺很多是因為劈腿、情變,由愛生恨而引起,當中涉及的是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處理的失敗;加上人的自私心過重,佔有慾太強,一旦各種情緒失控,就會引發悲劇。

情侶分手原本是平常不過的事,有精神科醫生鼓勵年輕人多談戀愛、多學習分手,因為這過程讓當事人學到如何和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但是情殺案中的男主角,通常一遇到分手之類的情傷打擊,就變成“愛情恐怖份子”。這說明了,兇手在感情這一門課不及格。

少女情懷總是詩,容易受到愛情吸引,情到濃時容易被蒙騙,相信愛是永恆,然而當遇到感情上的挫折,或者男友是“愛情恐怖份子”,就會不知所措,或者在缺乏引導和支持下,走上歧路,進而賠上性命。

感情這一堂課,其中包括性教育,在我們大部份人的學習生涯中從缺。很多人覺得這些課並不重要,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但是,從眾多的情殺案來看,如果一再讓青少年在盲目無助的情況下摸索,在錯誤中學習,代價不可謂不大。

對於愛情、對於性,青少年自己“悄悄的做,從中的學”,“學得對就一起成長,幸福在望”,一旦“學得不對就一起毀滅,共赴黃泉”。這叫兩性關係太沉重了,“致命性”的愛情太傷了。

面對情殺案年輕化,我們不應該在事發後才來補救,也不容許記憶變得短暫,我們應該通過彌補兩性教育的缺口,為青少年的感情生活提供指引。

大人們是時候放下威權,多聆聽和關心子女,讓他們在愛情中學習分享、關懷和負責,認識自己,還有周遭的人事物,不必把自己完全交託到另一個人身上。

星洲日報 ‧作者:張立德‧2009.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