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3日星期六

23-05-2009 限考科目

一如往昔,每年公共服务局发放海外奖学金之际,即引来不少优秀生和家长的投诉和抨击,今年亦不例外,甚多成绩标青杰出的考生,包括考获15A及17A的特优生,申请奖学金竟被拒于门外。这对寒窗苦读、抱负远大的优秀生确实是不公平与残酷的打击,亦与政府致力强化人力资本的政策背道而驰。

一项制度一再引人怨声载道、愤慨不满,肯定存有一定的瑕疵,而法既有弊,岂可不变?政府必须从源头开始,抽丝剥茧地找出问题症结,加以变革改善,以息民怨,实践教育为培育英才来为国效劳,持续推进国家繁荣进步之原理。

为平息争议,副首相慕尤丁及高教部长莫哈末卡力分别指出,政府考虑限制大马教育文凭报考科目。据其解释,一些寄宿学校或普通学校,规定考生只能报考9个或10个科目,因此,就算考生考获全9A或10A,在申请奖学金时会面对10A以上者之竞争,导致这些考获全部科目1A之优秀生,无法和考获13A、14A或15A的优秀生竞争,以致出现不公平现象。

两名教长所言有其根据,考科设限措施可使遴选制度更为方便完善,并避免一些家长为争取个人荣誉,要求孩子报考过多科目。不过,有关建议并非全对,根据副教长魏家祥揭露,一名考获13科1A优秀生,仅获国内奖学金,而一些次优生,包括考获6科1A及4科2A者,却被录取。

此外,多名12A、15A及17A杰出优秀生也申请被拒,原因不明。尚有13科1A优秀生,竟仅获分配预科班学额,显示考科数量并非绝对之录取准则,只有具透明化的遴选方式以及官员公正无私的执行职务,才是避免产生不公情况之最重要因素。

海外奖学金的发放类别共分4种,第一类占20%是根据绩效,不分种族发放给优秀生;第二类占60%以种族比例分配;第三类占10%发放予沙巴及砂拉越土著学生;第四类占10%发放给弱势群体如残疾人或单亲家庭学生,在2000个海外奖学金名额中,华族占31%或逾600人,基本上达到后三类发放准则。

当前主要争议出现在第一类别中,它既然强调不分种族以绩效为发放准绳,就不宜引用第二类所附录55%土著对45%土著比例,以及根据学生的课外活动或面试时之表现等原因来作为遴选标准。当局应录取名列前茅的优秀生,以免打击他们钻研高深学术,将来回国效劳的远大志愿。

公共服务局必须检讨和厘定公平合理的放发机制,确保官员严守录取准则,不容出现双重标准和人为偏差等不公现象,以免引人诟病,质疑该局办事效率。无可否认,有关发放机制近年已趋改善,惟政府必须在申请过程中,遏制官场“小拿破伦”自作主张,以及对申请者诸多刁难等弊端,方能确保发放机制公平无私进行。

今年共有多达1万5084人,申请2000份海外奖学金,其中医学系最为热门,当局提供500分名额,惟申请者却近2000人,僧多粥少,难免未能尽如人意。但一些完全符合资格的杰出优秀生,仍旧被拒于门外,或仅获分配在不明的本地国立大学就读,公共服务局欠缺透明度和偏差之遴选方式,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获取海外奖学金对优秀生及家长为莫大荣誉,但其最大实质目的,是在于培育大量专才,政府必须确保奖学金不会落入资格较逊之名人权贵手中,而高官名流亦应具有谦让风度,虽然其孩子具有申请资格,惟可成人之美,考虑把机会让给家境清寒或经济能力不足之优秀生,避免人才被埋没和流失。

资料来源:南洋社论:限考科目 200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