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老师、父母、社会对教育的曲解,对孩子的漠视……
倾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你就会得到来自宁夏的儿童素质教育专家李跃儿的回答。“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匠,只有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幸福。这本书是李跃儿经过22年的实践与研究,总结出的教育理论与操作方法。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如何向教育的真谛更加迈进一步,如何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面给教育者以启迪,如何让孩子更幸福、更加健康地成长,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李跃儿老师。
主持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您和您先生的智慧结晶,针对目前许多孩子都说自己不幸福的现象,您是怎么看待的?
李跃儿:幸福是一个人内心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当孩子们说自己不幸福的时候,他的心目中就有幸福的概念,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标志,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到孩子不幸福的原因,并正确地引导孩子,孩子就会幸福、健康地成长。事实上,能说自己不幸福的孩子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幸福的,而那种真正被各种教育误区折磨的孩子根本说不出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就像我所在的美术教育中心,有一个孩子已经被父母折磨的不会笑了。
主持人:那您说的导致孩子不幸福的父母的误区有哪些呢?
李跃儿:从我在汇总父母咨询意见,跟踪观察孩子心理,并给孩子建立个人素质档案的过程中,总结出父母教育存在主要六大误区。
完美无误型,一些父母孩子犯一点错误就认为是孩子“毛病”多,就开始指责、打骂,这样就造成了孩子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甚至造成心理障碍;过多干涉型,当孩子玩的时候,横加干涉,这样造成孩子以后的“专注性”不够,厌烦学习;过份呵护型,父母怕伤着孩子或吓着孩子就经常抱着,大一点的时候不让孩子出去玩,这就导致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甚至不会大脑思维,出现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望子成龙型,这样的父母是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或成功欲望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自己喜欢学的学不到,学到的全是自己不喜欢的,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优秀,长大之后就不爱学习,甚至会夜不归宿;拨苗助长型,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直接掠夺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结果破坏了孩子思维与精神的内在建构,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经验衡量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但许多父母总按照老人或周边人的经验来培养他,大大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主持人:即使认识到了教育的误区,那作为教育者,到底怎么样做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呢?
李跃儿:这就要归结到我所提出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观点了。教育者(教师、父母)是造鞋人,他们了解脚的大小、形状,造出合脚的鞋子孩子就幸福了。可要是随便问一位老师或者父母“什么是孩子”、“孩子的精神世界与成长机制是怎样的”时,又有几人答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孩子厌烦学习、心理扭曲的原因。
比如上个星期,两位妈妈急匆匆向我救助,说她们从各自的孩子的小书包里发现了纸条,上面写着同样的字:某某某,我喜欢你!其中的一位妈妈说道:“两家的孩子关系一直不错。我家是女孩,她家是男孩。李老师,孩子七岁就早恋了,这可怎么办呢?”
望着如临大敌的妈妈,我说,6-8岁孩子都处在“婚姻敏感期”里,对男女、婚姻充满兴趣。这个时期就要根据孩子的理解给予正确的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压制甚至打骂,可能会真的导致早恋,或者造成异性间的交往障碍。
主持人: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教育理念、方法,就如您说的“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可是到了实施的时候,父母却无所适从,在王府井店里,一边摆着《千万别“管”你的孩子》,一边摆着《孩子不能不管》,父母一头雾水,这孩子到底是管还是不管?你怎么看?
李跃儿:如今,快乐教育、赏识教育、自主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等等等,各种教育理念的确很多,但我认为,教育应该当作一个系统来理解,不能分割,任何教育,最起码都应在赏识的、自主的、利用教机的、寓教于乐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自然。
我们的教育还处于盲人摸象的年代。《哈佛女孩刘亦婷》一出来,大批大批地父母买来书照着书里的方法去做。没有过多久,《儿子韩寒》一出来,父母一看:哎,人家的孩子大人没有怎么操心,“放羊”着呢,怎么也成了?其实培养孩子没有“圣经”,每个孩子使用的方法应该不同。
主持人:那教育者该如何把握这个不同的度呢?
李跃儿:这正是教育实施的最为关键之处,是难点中的难点。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操作时不会采取极端方式的,他在事物相对的正反之间保持平衡的。比如说,当他认为“赏识”是个很好的方法时,不会放弃“批评”,当认可“不管”可以发挥奇效时,不会放任“不管”。这需要教育者用心去了解孩子,在学习与尝试中积累经验。
主持人:为什么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成人开始”?
李跃儿:不合格的父母、不合格的老师教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又去充当父母和老师的角色,从我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父母咨询中发现,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母或问题老师,而他们的背后又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因此,我说教育孩子要从教育成人开始。改变成人的观念,才不致“以盲引盲”。
主持人:关于目前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素质教育”,您怎么理解?
“素质教育”概念的普及似乎给孩子们带来了福音。但是,很多教育者将“素质”的认识还只限于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可以通过分数和名次来确定,可以在电视秀上表演,似乎背背唐诗、练练简笔画、背下大量的外文单词、会在钢琴上弹几支曲子、能进行某些超越年龄的复杂运算,就是高素质了。而他们却忽略了爱、快乐、独立、自由、思考、想象、创造、适应社会、团队精神……素质教育应该是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是由内向外的教育。
很庆幸地是,在我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孩子已经开始学会用新知识、新名词来表达想法、保护自尊、维护权利、陈述观点,而不是过去的哭呀、抢呀,这就足以折射出孩子日益健康的成长和渐次成熟的心理。
今天让孩子学音乐,明天健身、画画,提前为孩子灌输古诗、算数口诀……一提到素质教育,大家想到的无非就是练舞、学琴、唱歌、绘画等与艺术有关的话题,与之相对的应试教育也自然就是学生痛苦地听老师灌,沉闷地游在题海。实际上这样的理解都失之偏颇。素质是指人多彩多姿的特点和应对社会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
对素质教育的误解导致了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存在许多误区。他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知识,让孩子处处“优秀”,至于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幸不幸福,他们却很少考虑。
现在的孩子幸福吗?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记者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不幸福。那么,孩子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