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4日星期一

04-07-11 关切孩子的心灵需要

2011年6月28日倪豪政在接受该校辅导老师的辅导后,从校舍4楼跳下身亡。这起轰动全马的自杀事件引发的一连串疑云,包括死者为何经辅导后会自杀?训导与辅导老师是以甚么方式辅导死者?事发后师长与校方又如何预防不幸事件重演?还有现今的家庭生活与教育体制,是否也应具备提昇学生心理建设的元素?

首先让我们探討辅导老师的角色。据笔者有限的瞭解,担任此职者都身兼训导与辅导双层职分(不晓得是否还要执教)。从学校的行政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箭双雕的任务,无可厚非。但从专业的角度来谈的话,这种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却有待商榷,因为训导与辅导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角色。我们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都领教过训导老师严厉的管教、责备甚至体罚,对他的態度绝大部份是敬而远之的。但辅导老师的任务却恰恰相反,他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家庭背景、成长过程以及情感层面,以敏锐的观察与同理的触觉,给予適当鼓励支持,协助当事人认清问题所在、寻求建设性方案,逐步面对困境。因此校方要老师执行这双层角色的任务,笔者认为这不但会引发老师在角色上的混淆,更会导致他与执行的任务有所衝突。倘若他又要兼课执教,这种心理压力与情绪的压抑,如果没有给於调適和舒缓,长期下去绝对不是上策,而且有欠公道。

据我所知一般独立中学的辅导老师,绝大部份需要兼课或负责课外活动,以致他们未能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辅导。再说有些中学的辅导模式,依然停留在旧式的口语辅导层面上,或缺乏辅导老师。岂不知具有半个世纪歷史以上的游戏、表达艺术、沙箱、戏剧或音乐治疗等,对这些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会更具吸引力,更容易被他们所接纳,而且效果更理想快速?

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为何在霎那间会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从外表来看,不用父母师长操心,但在他心灵深处,尤其他的情感世界里,到底隱藏著哪些不为人知晓的挣扎?死者性格文静內向,好学不倦,成绩优越,但却鲜少参与学校活动,这是否是造成他不擅社交、不易表达自己,但又渴望与同学建立更友好关係,而造成心理与情绪的矛盾?当孩子有这种迫切需求时,身为师长应该如何引导並协助孩子提昇他们的社交能力、合群的生活,並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且又能平衡他们在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

我曾接见一位18岁的少年,他刚踏入本地一间著名大学不到一个月,却因来自长期的身心压力而几乎崩溃。除了他从初中时期在优越成绩背后所累积的压力和疲累,他母亲最担心的,除了有非常优越成绩外,孩子对甚么都不感兴趣。他不爱合群生活、不擅社交、没有任何爱好、也不喜欢运动,却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网、读书、考试。

我又接见另一名年仅10岁的孩子,一年前他因皮肤感染掉光头髮,因不堪同学嘲笑而自卑退缩,將自己孤立封闭,结果引发许多压抑的情绪,时常发泄在父母弟妹身上,造成家庭生活与人际关係的困扰。家长送他来游戏治疗的同时,也为他提供头髮的护理,几个月后,头髮茂盛起来,同学不再嘲笑愚弄,在治疗中他也增强对自己的信心与对他人的信任。结果他心情开朗起来,社交能力增强,由於他的幽默与创意个性,最后还获得到同学的欣赏欢迎。

倪豪政的自杀事件,让我们看到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尤其孩子在文静內向、乖巧听话的背后,父母是否更需要付出时间,深入瞭解体会他们內心真正的需要、无声的挣扎吶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黄晋亮 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