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中生不爱华文,国中生爱华文,这种命题的价值在於暗示我们,现状的矛盾与校方和教师態度的关係。在国中,“学习华文”的艰难环境,“特权优先”的校园歧视,让这事儿与“忧患意识”掛起鉤来,华文教师的“危机感”传染给学生,再加上“人少优势”,让有心学习的学生,得以享受小班授课的师生比例,江山自有才人出。
至於独中生,若天天只活在单一语境里,渐渐就会忘记自己所处的校园,只是国家政策的產物,是“不合理”下的“合理化”结果。教师若以为自己只是打份工,又要上哪去找骨气来。行政部门若旨在追求所谓业绩,惟恐会考成绩不標青,学生收不够,谁又还会谈吃不饱的办学理念?
於是,独中因“语言的生存危机”而诞生,又因“环境的生存压力”而变质,甚至可以说,独中的发展,打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矛盾下去。独中的学生,打从一入学,就学在矛盾之中。但问题是,当教师为了赶课,不再和这些越来越无知的学生谈谈矛盾,当校方越来越可爱,以为人多楼眾就是生存的硬道理,独中的存在,难道只是因为理所当然而“被存在”吗?
华文並不会因为独中生不爱学而失传,但独中绝对会因为学生不爱华文而消亡。独中在最要命的时候奄奄一息也要活下去,却在最舒服的时候选择慢性自杀的逻辑,或许与“三国归晋”是同个典故:不是司马兵强,而是蜀中无大將。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莫家浩 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