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8日星期二

08-04-08 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吗?



我们对天才儿童的认知,一般上是指拥有超出其它一般孩子能力的儿童。天才一词开始广为使用是源自于17世纪英国《遗传的天才》一书出版以后,作者人种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认为,一个人的禀赋是先天所有,绝非人为而来,就是天才。到了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则提出了以智商(IQ)为定义天才的标准。可是无论是怎样的标准,套进孩子身上,依然离开不了儿童成长的一些定律。

苏菲雅的例子切切实实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面对父亲对她的殴打、精神压力,孩子天资再过人,心理负荷的能力也还是跟普通小孩一样。而导致她对家的唯一感想,就是受尽折磨的人间地狱。苏菲雅的例子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过度注重孩子学业上的成就,而忽略孩子精神层面的发展。有多少个父母会想,只要我的孩子没有闹事,心理发展健全,那他就是我心中的好孩子呢?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就曾说过︰“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是应该由家庭的父母开始。”父母不能把教育的棒子推卸给老师,而必须从自己做起。家长应该从小就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尽可能让孩子自然成长,寻觅适合自己的喜好、兴趣及未来的人生方向。

天才儿童的故事经过媒体、政府的渲染,成为全民话题,大家对苏菲雅的想法就只是“好厉害的天才”、“数学界的神童”。可是13岁就踏进牛津之门,曾经得到多少的关爱?又因此而失去了什么?

任何人都知道,以苏菲雅的天资,她可以通过她的专业能力赚钱,可是为何她选择卖淫为生呢?言语中,她透露出卖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她自甘堕落的坚决,某个程度上也是社会的责任。苏菲雅也好,张世明也好,我们都只是关心他学术上的成果,没有人愿意主动提起或安抚他们因天才而异常脆弱和孤寂的心。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蔡懿颦‧2008.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