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

13-04-08 打破种族藩篱

沙巴大学某华裔讲师,新学年踏进讲堂,不是介绍课程,而是分享他念大学时第一次走进讲堂的经历:
只见讲堂里的大学生明显以族群区分而坐。这位讲师中小学都在国小和国中受教育,平素往来的都是马来同胞,因此他站在门口,十分挣扎,最后还是走到“马来阵营”坐下。马来同学对此大为惊讶,华裔同学则窃窃私语,甚至还传出他是华族“叛徒”的流言。

再看一个真实故事。一个五口之家,父母彷佛做实验似的,将3个孩子分别送到独中、国中和国民型中学校受教育。3个孩子各有建树,但唯有中小学在所谓“马来校”念书的孩子,进入社会后能与他族维持不流于表面的交流。

大马虽然是多元种族国家,但各族间私底下却少有交集。不时听闻政治人物炒作或说关注个别族群的团结问题;可是如何团结全民大问题,却淹没在族群权益与待遇的争议下。

从上述两则故事,可见人不一定以肤色区分,从小的生活环境与接触层面,都会影响交友倾向。如果各族从小互动频密、从日常接触中互相了解,目前从校园、办公室到公共场合比比皆是的种族结群现象会相应减少吗?问题得回到各源流学校的定义,以及未来要走的方向。

虽然各源流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但却加深族群分化。大马国情特殊,华校是华社誓死维护。除了两岸三地,大马华社在文化传承确实做得比其它国家出色。摒除英化的新加坡不谈,归根咎底,种族比率占了主要因素。

但以比率优势争取的东西,会随着比率减少而转为劣势。所以,华社在注重母语文化的同时,也应厘清华校在这个多元国家的立足点,思考如何打破种族藩篱。

目前的形势是,各族纷把矛头指向外,互不信任、成见日深,不见化解迹象。许多人认为,问题症结在于各源流学校是否获得公平待遇。且让我们假设各源流学校获得公平对待,但那之后呢?各族还是少有交流,种族区分意识依旧强烈,看待问题主观多于客观。

政府之前提出的让各源流学校学生在共同校园内交往的宏愿学校,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如何既提升各族交流互动,又化除种族猜忌是一大挑战。消除隔膜、淡化种族区分,各方才能更客观探讨其它权益问题。

星洲日报 作者:李爱如‧200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