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星期三

16-12-2009 回到王朝学一学

馬六甲王朝時代,有超過80種語言在本區域通行。

這是歷史學家的考證。

如果500多年前,世界已經有聯合國這個組織,它的總部應該設在馬六甲。

不管從歐洲、非洲、阿拉伯,中亞、印度、中國、印支半島、印尼群島、菲律賓群島來到的商旅和探險者,在馬六甲可以通行無阻。

也不管是操葡萄牙語、荷蘭語、摩洛哥語、馬拉亞尼語、福建話、北京官話、泰語、爪哇語,波里尼西亞語,來到這裡,啥米也通。
當年,如果在馬六甲河口的雞場街開一間翻譯中心,必定客似雲來;在荷蘭街設立一家導遊公司,也會財源廣進。

王朝的蘇丹們非常有智慧。他們要馬六甲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吸引各國商船靠岸,讓東西方商人方便又自由的做買賣,所以,要說甚麼語言都可以。

因此,沒有甚麼單元語文政策,也沒有所謂的獨尊國語,甚至,可能沒有“國語”;500年後的民族主義和獨立運動,才創造了這個東西。

想想看,如果蘇丹們堅持上岸的商旅,必須要懂得流行於廖內群島的馬來語,才能做生意,則問題大了,可能只有附近島嶼的商人,才會來馬六甲。

當時的馬來語,使用阿拉伯字母,接納印度、歐洲和中國語文的詞匯,而成為流行用語,蘇丹們並沒有禁止馬來語被“污染”;以後,文西阿都拉等馬來知識份子用羅馬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也沒有被視為叛徒,遭到追殺。

當今的教科書推崇馬六甲王朝的繁華而光榮,但是,卻忽略了馬六甲王朝繁榮的背後,是大環境的自由和開放。
在全球化、資訊更加快速流通的今天,按照邏輯,語言學習和交流應該更加頻密,語言的發展應該更加多樣化;然而,四週聽聽看看,馬來西亞還通行超過80種語言嗎?

肯定沒有。教育部對馬來文的要求愈來愈高,連華小的馬來文課也要和國小等量齊觀;相對的,國人對其它語言的掌握,愈來愈糟。

就連現今全球最重要的兩種語文――英文和華文,也被刻意忽略。

首相納吉說政府鼓勵多源流教育,重視獨中和華小貢獻,也強調中文在未來更加重要。言者諄諄,但是,教育部的政策依然一成不變,甚至有變本加厲的傾向。

主事者的心態,停留在50年代民族主義狂潮時候的保守和激進,還不如500多年前的王朝蘇丹和官員的務實和開放。

納吉多說也難以改變現狀,最重要的還是疏通巫統和公務員的腦袋。如果他們不能跟上現代化,至少也要回到馬六甲王朝學一學。

文章来源: 星洲日報‧作者:鄭丁賢‧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