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03-04-11 中等收入陷阱:起因,困局与出路主义和排他主义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指人均收入介于3,000多美元到约1万2,000美元的国家,所面对的关键转型关卡期。若无法突破此关,就无法更上一层楼,而掉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

最近,人均收入已突破3,000美元的中国,也在关注这课题,还提出了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知识信息化、国际化与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攻坚策略,以期能层层突破,进入强国富民的新台阶。

就大马来说,首相纳吉也坦认大马若要成为先进国,就得突破以下的多个障碍:一,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发生前,增长率便已放慢;二,过去10年来,民间投资不振;三,一些不合时宜的条例,无助于打造宜商环境;四,大多数制造业没能与时并进,也无能善用先进科技;五,研发投资与人才严重不足;六,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落后;七,人力市场运作欠佳,低薪与低技能工比率高;八,许多政策执行不力等。约言之,若无法改善上述情况,就难有突破。应该说,纳吉所提及的上述多项不佳,实为经济咨询理事会(NEAC)的总结。

何以会出现这类转型关卡,大体上可归纳为:

一,经济因素。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可资利用的各类自然与人力资源会逐渐出现缺乏,或成本上升现象,使得一国在低成本面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与成本竞争力。此外,从回报面言,也会出现投入增多,回报递减的回报递减现象。

二,政治因素。发展学里有「改革悖论」(Paradox of Reform)的说法,意为,在初始阶段搞变革的那一群人,会成为既得利益者,而转化为下一轮改革的阻力,使变革滞碍难行。历史地看,这种先行改革者劣化为后来的障碍者的例子比比皆是。就大马来说,在新经济政策期间形成的分配联盟(distributional coalition)就常劣化为监守自盗者(pagarmakan padi)或阻碍更进一步改革的最大阻力。
多元竞争促进转型

三,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难免会发生结构性变迁,产生更多元多样的利益分化与多元观点,如政企关系、劳资关系、贫富分化、族际关系、地区间的关系等,均会发生好的或坏的变化。

四,其它,如国际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信息的普及化,也会带来各类新的主张,如人权意识民主化、社会安全网、公平竞争、实绩制(Meritocracy)、用契约取代传统、世袭身份(status)的观念,一个体主体的申张等,都会对既有的各类关系与政策产生冲击。

伸言之,视国情而定,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涉及了广泛的社会、政治、生态、价值变化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因素。只是,从狭义的经济角度看,它基本上要求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的转型;若否,将难有突破,这包括:

一,从人力与资本密集发展策略转向着重创意创新的发展策略。其中,能否把单纯的劳动力,转化为有技能的劳动力是关键因素。若人力没能提升,自也无法提升生产力与产业层次,其结果,只能安于既有的薪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均收入数目上可能提高,实质薪资却难有改善,只让投资者受惠,而无法提升全面的生活与人生质量。就大马来说,口头上虽着重人力资本,可实际行动却依然故我地着重由朋党驱动的人力与资本密集项目。

二,提升专业化程度。从国际比较来看,高收入国均不同程度地依靠较高层次的专业化来维生,如台、韩在电子产业上的专业化程度,就较大马高得多。

三,多元竞争的环境。人多有不激不发的惰性,若业者容易透过政治或行政权力来发达致富,就不会具有强烈的企业家、创业家精神,而安于以权谋钱。这样的经济自也无法产生强劲的创业力与竞争力。

四,观念的改变。如应认识到,只有先创业创富,才可能扩大蛋糕,也才有资源来削贫;若人人均想不劳而得,结果只能是「均贫」而非「均富」。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孙和声 2011/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