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星期三

13-04-11 砂州大選中的悲情政治

砂拉越的州選舉掀起了滔天巨浪,整個焦點包括:

一,達雅族人的政治分化導致的政治悲情何時能再行整合?

二,國陣中的「老戰友」人聯黨是否能挽狂瀾於既倒?

三,反對黨陣線民聯能否取得突破,勝出20席?

由上來看,它並沒有涉及「改朝換代」的大膽預測,理由是反風似乎沒有吹進達雅族(包括伊班人及比達友族)、馬蘭諾族乃至馬來回教社會;因此即使華人社會吹反風,也不可能改變政府。國陣成員黨中的土著保守黨(PBB)、砂拉越人民黨(PRS)及砂拉越民主進步黨(SPDP)已代表了這一大批族群,總數合起來共達52席,已佔71個州議席的2/3多數以上。

除非公正黨候選人能對國陣候選人構成威脅,不然是難以撼倒老樹盤根的土保黨。事實上,在上屆大選贏完35席的土保黨,本身就有足夠的條件組成州政府,只要在選後拉攏幾個議員合作即可。當然問題不是如此簡單,畢竟砂拉越也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不可能由單一種族自行執政。

正是顧及到砂拉越與西馬的情況有些相似,「513」事件過後的1970年,在西馬主導政局的巫統,在敦拉薩領導下通過砂州選舉改變了砂拉越的政治生態,最明顯的莫過於將代表達雅族的砂拉越國民黨(SNAP)摒在政治主流外,然後將一直被排斥在主流外的人民聯合黨(SUPP)拉進執政集團。這一來,70年代湧現的新形勢是令人既震驚又耳目一新的,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向標榜左翼的人聯黨竟能與右翼的政治集團合作,而事實就這樣發生了(砂華黨後來解散,歸由人聯黨代表華社)。

達雅勢力分裂再分裂

踢走國民黨也不是要排斥達雅族人,而是以中央政府的經驗,國民黨在1963年被賦予機會領導砂州政府後不久,就發生伊班人的首席部長寧甘在1966年不依從中央政策的事件。後者被撤職,卻又打贏官司,弄得中央陷入尷尬局面;最後通過對州議員的收編,才將寧甘拉下馬,換上達威斯里擔任首席部長。達威斯里當時是保守黨(Pesaka)領袖,他也是伊班人。1963年大馬成立後,砂州的執政聯盟成員是國民黨、土著黨(Bumiputera)、保守黨及砂華黨;在野的人聯黨是強大反對黨。但是在1970年的砂州大選後,在敦拉薩的重新洗牌下,改由土著黨主席阿都拉曼耶谷出任首席部長。他是馬蘭諾人(今天仍當權的泰益瑪目是耶谷的外甥,他在1981年取代耶谷成為首席部長)。

這樣一來,達雅人失去對砂州的政治主導地位,但也有部分是他們自身造成的。例如原本與國民黨屬於代表達雅族的保守黨,在1974年與土著黨合併成土著保守黨後,意味著達雅族在這個大家庭中排名第二。

另一方面,被摒棄在執政集團外的國民黨,因屬華人黃金明領導,達雅族人的頭領廖莫宜發難,1983年另起爐灶成立達雅黨(PBDS),在翌年加入國陣。這樣一來,達雅族人的代表性宣告含糊起來,不但土著保守黨、人聯黨也聲稱可代表達雅族的利益,而且達雅人也不知該依附在哪一個政黨才算「名正言順」?

詎料1987年發生明閣事件(耶谷倒泰益運動),導致達雅黨繼續在中央保持國陣成員黨身份,卻宣佈脫離砂州國陣,與耶谷合作面對閃電州選,結果耶谷的前進陣線(由耶谷領導的砂民黨(Permas)及達雅族黨組成)敗下陣來,國陣以28席打敗贏得20席的前進陣線。於是達雅黨變成砂州反對黨,直到1994年才又重回州國陣懷抱。

不僅於此,老牌的國民黨在2002年又分裂出人民進步黨;及2004年達雅黨再分裂出人民黨。雖然人民進步黨及人民黨仍是國陣成員,但達雅人的政治氣勢大不如前,它們顯然已因政見的不同分裂再分裂,失去了政治的核心力量。

較為不幸的是,法庭雖宣判社團註冊局撤銷註冊無效,但已不再是國陣成員黨,如今愈加脆弱的國民黨(上屆州選勝一席,惟其議員後來跳槽至人聯黨),又因與公正黨談判破裂,在26個選區出現交差戰,也進一步削弱反對黨取勝的機會。

大概是公正黨與國民黨的「自相鬩牆」;以致外界不看好在野黨會擊破國陣的「鋼牆鐵壁」(小突破或有可能)。但國陣的「鋼牆鐵壁」也並非一成不變的。

如今軍情告急的除了人聯黨外,國陣的其他友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有人認為如果反對黨能拿下20個州議席或以上,將是歷史性的「壯舉」。

人聯黨蛻變成利益集團?

在這個20席中,人聯黨本身角逐19席,它的最強大的對手是民主行動黨。不知道是否在位太久或求變的意識太弱,自從2006年州選蒙受嚴重打擊(輸掉8席)後,人聯黨被認為依然故我,領導層鮮有變動,而且採取的是各自宣傳戰略;尤其最被批評的是它已不再是60年代的旗幟明鮮的激進政黨,不但與老黨員脫節,也與群眾缺乏互動,市場上的不滿聲音也惋惜,人聯黨已經蛻變成利益集團。

於是反過來說,這也是促成反對黨;尤其是民主行動黨在砂州壯大的主因。如果說自1987年以來,行動黨就雄心勃勃東渡東馬,只能取得小突破口,無法震撼人聯黨,那麼這次的強烈攻勢,就不得不使人聯黨背城一戰了。

今天人聯黨已來到政治的十字路口,它能否保住11席而繼續當國陣老二,還得看人民手中的一票。無獨有偶的,昔日的行動黨之所以能東渡,蓋因人聯黨的分裂所致。1987年有張守江「起事」,但鎩羽而歸;10多年後,又是他的兒子張健仁風頭甚健地對準人聯黨全面進攻。到底人聯黨能否渡過被形容為「政治海嘯」的挑戰,現在尚難預料,還有兩天我們就會真相大白。

不論人聯黨此次是否能夠闖過險灘,也不論人聯黨今後在政治主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它在大選後的當務之急,是重新檢討這個黨的生命與存在的價值。如果說60年代有許多熱血的青年願意為了維護人聯黨,而不惜犧牲個人自由與幸福(坐牢與逃難),那麼40年後的今天,為什麼人聯黨不再是年青人的最愛?這也是令許多華人「痛心疾首」的事。因此一個脫胎換骨的人聯黨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改變,求變外,就是再轉變了。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谢诗坚 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