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改信其他宗教年轻的朋友突然问我一个问题:清明节是不是一个宗教节日?他们因为改信其他宗教,所以觉得在清明节时去先人的坟墓焚香扫墓,有违他们的信仰,所以打算不去。
其实,与世界上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华人的节日都与文化习俗有关,而且都有其内涵,要后代传承。节日的庆祝与度过,都与民俗、修养、生活价值观及教育有关。根据古代文献的说法,华族最早的节日并不含有庆祝与娱乐的成分。
“节”是时间的段落,实指一个具体的时间,如节气与节令。我们的先辈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通过这些节气记录了时间与天气的情况。由于我们的祖先是生活在农耕社会里,节气就准确让人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可以劳动生产、安排家庭与社会生活,以及举办宗教活动,所以,节日其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节日含文化价值观
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由于华人重视家庭伦理,敬畏天地鬼神,诸事都要请示天地鬼神,祭拜祖先,乃在节日中掺进了浓浓的宗教元素。
浓厚的宗教气氛就模糊了原本是民俗的节日的本意,遮蔽了原本是文化习俗的节日了。倘若仔细思考,就不难发觉大中华文化的节日,其实是有其内涵与价值观的存在。
在众多节日中,农历新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冬至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日,除了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外,其他的节日都与生活习俗与家庭伦理有关。
这些节日的内涵是团圆、凝集与团结、合作、饮水思源、追根溯源,这也是大中华文化刻意强调的价值观。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团圆与凝聚,父慈子孝,同时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忠孝节勇和的五德,以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此同时也要饮水思源,不忘本且要知恩图报。
清明有团结凝聚含意
清明节是追崇先祖,含有慎终追远、承先启后、饮水思源与推本溯源的内涵,虽然含有祭拜祖先的原意,却不一定要被诠释为宗教节日。
追思祖先不一定要拈香焚拜,重要的是清明节应该与除夕的团圆年饭一样,让旅外的兄弟姐妹能回归故里,除夕的年饭未必能让各自成家,有自己家庭的兄弟姐妹团圆,为先辈扫墓却可以让所有的兄弟姐妹回来团聚。
因此,清明节是比除夕更具有团结与凝聚的含意。
有几位兄弟议定,以轮流的性质,每年只一房去扫墓,其余的不去;也有人认为,外嫁的女儿不能回娘家扫墓,认为会分薄福气与财气。
我的认为是,如果你感激父母养育的恩情,一年一度放下工作,安排时间去扫墓是一项回馈,反哺父母的恩情是内心的感激,不能寻找借口,不能当着是一份苦差,也不应该当着是例行可有可无的工作。清明节的扫墓,应该是超越宗教信仰。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洪祖秋 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