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03-11-2008 茨厂街改名外劳街


外国游客到吉隆坡一游,茨厂街(Petaling Street)是必到的景点;就像大马人到北京,必去万里长城。翻开旅游小册,或浏览互联网旅游数据,看看“茨厂街”到底是甚么面貌?

“吉隆坡茨厂街又称唐人街,富有华人生活区独有风格,是马来西亚首都著名的购物街,不论白昼或黑夜都是那么的热闹和繁忙。整条街好像有用不完的活力,各地的游客接踵而来,挤得水泄不通。”

“在喧闹而充满生气的街道上有各种店铺、餐馆和小摊子售卖各类货品,从布料到中草药,而且提供各式地道中华美食,充满中华风土人情。”

“茨厂街,人称八打灵街,迄今已经有逾百年的历史。矗立一个世纪, 这条老街道由始至终还是弥留着那股老中国的传统风味,十分‘华人’。”

第一种说法,确实没错;第二种说法,言过其实;第三种说法,资料过时。

在外国人眼中,过去的茨厂街确实是一条充满中华传统风味的“唐人街”。身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坚决认为外国人口中的“唐人街”三个字,含有轻蔑的贬意,但茨厂街由华族先辈在废墟中开拓建立起来,以及华商聚居发迹的历史背景,使这条街充满中华传统文化色彩,却是不争的事实。

昔日的茨厂街,有华人经营的中药店、布店、书店、民俗礼品店、传统饼家、金店、充满中华美食风味的酒楼等等;这一条街,和中港台的任何一条街并无显著差异。

今日的茨厂街,虽然人潮比过去更拥挤更热闹、但风味和色彩全变了样。在街上吆喝着招徕生意的贩商,几乎是外劳,其中以语言学习能力超强的孟加拉国外劳占绝大多数。华人的背影,已渐渐隐没在夕阳西落的巷子里。

这些外劳不管合法或非法,都能摆开摊子做生意,他们卖成衣、皮包、各式各样的手表、翻版光盘……”。服装店内的售货员,清一色是印度尼西亚女郎,让人恍惚似走进了峇里岛的旅游区。
百年历史的茨厂街,快要成为外劳街,快要成为“翻版和膺品的天堂”了。

难怪旺莎玛珠区国会议员黄朱强在大声疾呼:茨厂街的特征在慢慢消失,它逐渐变成了孟加拉国街。

原来的华人贩商哪里去了?外劳的执照从何而来?本地贩商雇用外劳当助手尚情有可原,若无兴趣经营,而将全盘生意交由外劳经营或转租经营执照给外劳,无异剥夺本地人做生意的机会。

市政局应该做的事,是查究茨厂街为何变成外劳街的根源,而不是一意孤行,要在已有773个小贩档位的茨厂街增设94个档位。

原本已经很拥挤的茨厂街,如果再增加94个档位,届时,孟加拉国话、马来话、印度尼西亚话群起吆喝,更像一条“全球化”的外劳街。

华人开埠的历史背景,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总有一天,会被外劳强势侵来的文化和语言所取代,而湮灭。茨厂街没有了中华特色,还能成为吉隆坡景点吗?还能称茨厂街吗?

资料来源:星洲日报 作者:陈宝卿 200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