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7日星期四

07-04-11 没有硝烟的战争

10年前,政府展开了一项吸引人才回流计划,吸纳了200名“海归”专才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但5年之后,仍留在国内的这批专才,只剩下1个人。

10年后,政府为了配合经济转型计划,特别设立了大马人才机构,再次高调展开招纳专才计划,既欢迎外国专才来马服务,也把目标锁定流失海外的大马人才。

今天,所有国家都已意识到,人才外流是国家的巨大损失,因此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俨然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检视10年前后,我们在人才的争夺战中,无疑是失败者。失败是令人痛心的,但有没有痛定思痛,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改弦易辙,重新出发,更是至关重要。

5年里走剩一个专才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我们可以花很多的钱,费很大的心力,给最优惠的条件,去把人才找回来,但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可长可久、公平合理、透明有效的留才制度,人才终究还是会走,甚至一去不回头。

从独立到现在,悠悠五十多年,人口近3千万的大马,到底已有多少人才流失海外?有人说90万,有人相信有100万,也有人估计高达200万。

无论是哪一个数字,都足以令人震惊。

虽然没有统计数字可资证明,一般相信,大马流失的百万专才当中,以华人占绝大多数。除了邻国新加坡,在千里之外的港台,甚至远至日本、澳纽和欧美各国,我们都可以轻易举出大马华裔精英大放异彩的传奇例子,从微博客“噗浪”创办人云惟彬,到扬名中港台的众多歌手、作家和科研人才,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无奈。

之所以无奈,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因为不甘被边缘化而选择了远走高飞;在他们成功的后面,往往隐含着离乡背井的辛酸,内心里更不知装载着多少的悲凉和愤懑。他们不是不想回国,他们也不是被拒绝回家,而是因为学位不受承认,以致一再被祖国拒于门外,最后只好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悲哀的是,在更早的年代里,竟有人对这种人才外流的现象不以为然,甚至不屑地说,这是“麻烦外流”,不是“人才外流”。殊不知如此一来,我们是以削弱自己的方式增强了对手,就有如把一只只自己一手培育长大的奶牛白白送给别人,让别人去挤现成的牛奶。

很显然,在人才的争夺战中,我们是个“只出不进”的输家,人才机构有甚么法宝扭转大局,我们还须“静观其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