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26-06-12 把根留住

申辦關丹獨中引發出的“華教契約”及“典當華教”的論爭,把政府、馬華公會及華社折騰了一個月。“契約”和“典當”如不屬實,自然是皆大歡喜;如果屬實,對相關人士而言,那可是“和尚死了老婆哭不得”的事,誰敢主動對號入座?最終可能是打打官腔,耍耍太極,不了了之。

目前,擺在大家面前最主要的課題已不是“契約”和“典當”的爭論,而是關丹將開辦的是一間名副其實的獨中,還是“變形”的獨中?並非杞人憂天,像這種給一把米滲一把沙的政治手段,華社早就見怪不怪了!

大馬華教近200年,特別是建國後這50多年充滿血淚辛酸的歷史,悲觀的人把它說成是一部“屢戰屢敗”的華教悲情史;樂觀的人把它說成是一部“屢敗屢戰”的華教奮鬥史。無論如何,“屢敗”和“屢戰”都是事實。“屢敗”反映了大馬華教從未獲得當政者公平合理的對待;“屢戰”則是中華文化自強不息、堅韌剛毅的生命力在大馬華教人士身上再一次體現。

大馬華族這種在風雨飄搖中,前仆後繼的堅持和抗爭,已被許多海外教育學者公認為最震撼人心、最讓人讚歎的文化傳奇。暨南大學的彭偉步教授在他的著作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華人族群的存在是以種族和文化的同時存在為前提的。源於中華民族的意識以及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華人文化意識,共同構成了華人族群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馬來西亞華人要求保持自己華族文化傳統的鬥爭實質上就是一個爭取華人族群作為少數族群地位的問題。”

彭教授所說的這個文化心理基礎,其實就是我們中華文化及族群之根。有了這個根,我們就能在面對政府同化政策強大的壓力下,仍然挺身而出,前仆後繼地為爭取公正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而奮鬥,充份體現了中華族群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寬柔的分校、關丹的獨中,實質上是這族群之根拼發出來的兩棵新芽,只要保住這根,並護植它日益茁壯,將來必定會長出更多的新芽並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華族高唱“把根留住”的意義。然而當政者卻通過1961年教育法令21(2)條款譜寫了一首“一剪梅”,授權教育部長在時機成熟時高歌一曲“一剪梅”,把華教之根一剪就沒了。但51年來,華族堅持地把90%的子女送入華小,而獨中的學生人數也與日俱增,使華族文化之根保留下來,並且越長越粗壯,使到教育部長那把剪刀無法剪斷,最終基於政治考量,暫時把這把剪刀收起來。
但只要文化單元政策不變,教育“最終目標”還是陰魂不散地被包裝在各種法令和政策中,教育部長這把剪刀並不保證不再露出來。

華社必須緊記“滅文就是滅種”的道理及54年前族魂林連玉先生所說的“以往的道路,雖然很不平坦,但我們總算走過來;今後的道路或者更崎嶇,但我們有決心,有勇氣,要繼續再走下去。我們準備面對冷酷的現實,以不衝動也不畏縮的態度,遵從合理合法的途徑,一直走下去,走到民族教育平等目標達到了,才坐下來休息。”堅決為合理合法的權利奮鬥。更重要的是促進廣大華人認認真真、深入地學習好豐厚悠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之根在每個人心中及族群之間越長越壯,越扎越深,使它拔不出、砍不斷,就像黃山松的根,用它那微量的分泌體,點點滴滴地溶解了堅硬的宕石,以兩倍樹高的深度,深深地把根扎進宕石中,使樹身在懸崖峭壁上,無畏狂風暴雨,傲然屹立於天地之間!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駱清忠‧201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