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26-03-13 两线制与选贤与能的迷思

国会虽尚未解散,但选举已近,各政党活跃万分,各抒己政见者有之,相互批评者更多。隨著民智启迪,国人显然已不再满足於小恩小惠式的政治施捨,人们更大的是著眼於国家政局和政治体制的变更。特別是自308之后,两线制政治这字眼开始普遍於咖啡店论坛,明显大家对政治口水爭辩已不再只局限在种族等老题目了。

 既然是强调民主,那自然有不同的声音浮出。於是有者提出选人不选党,表示两线制可能会牺牲掉有素质的候选人。这种说法冷静观之,並非无稽之说。特別是当两线製成为“热潮"之际,很多不满现状者,或是有议程的政客会將之视为无坚不摧的利器。结果充斥的是让人遗憾的情绪说词,欠缺的是理性的说法。这显然不是民主的原来面目。
 为甚么两线制和选贤与能,就必须是对立的?这其实是不正確的。好的东西和制度就必需兼容之,尤其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说,为何不能同时获益,而被迫牺牲和选择呢?在这问题上,我们有必要从头说起。由於建国至今,我国基本上並未有过政党轮替(除了一度因巫统分裂陷政府於非法地位),因此两线制很容易在308政治海啸后,成为“热门题目"。一时间彷彿不参与其中者,就变了不合群和对立者。这当然是不对的。

 事实上,不论是两线制还是选贤与能,我国在某个层面而言,选民都曾经参与並落实过。前者是州政权的更替,这更是在308之前早已有之,从林苍祐领军民政夺下檳州,伊斯兰党更是久据吉兰丹州。或许这和中央政权轮替不可相比而论,但却是很具体地展现出国人对“政党政权轮替"绝不陌生。
 至於选贤与能,从早期有独立人士当选,到即便是某个政党的强区,亦有出人意表成绩的情况,我们亦可以清楚看出,选民在投下手中一票时,还是有其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並不是一味盲从盲听的。

 因此这两者(两线制和选贤与能)在来届选举中,我坚信都不会缺席。即便是个別政党喊得翻天覆地的政权更替,相信对个別真正落实到位,全情投入为人民服务的议员,並不会是太大的阻碍。
 之所以会產生这样的思维矛盾,其实很奇怪。为甚么有素质的议员就一定会在“两线制热潮"被刷下来?又为甚么对个別议员“选贤与能"时,就一定会牺牲掉政权更替的必然?

 其实我觉得要解出答案不难,逻辑也很简单。如果一个政党真能確保其候选人或是议员都是“贤人",那就算两线制的诉求情绪再强,选来选去却还是选这政党。反之,就不必去想太多了,今日选民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单靠一张嘴和小恩惠,是无法再换来选票的。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丁默群  201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