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31-03-12

2012年3月30日星期五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30-03-12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29-03-12

29-03-12

29-03-12

29-03-12

29-03-12 多做事,少说话

在各方针锋相对和一些人刻意渲染下,“魏家祥事件”已导致“3·25华小师资短缺抗议大会”顿时失焦,这名教育部副部长在有关大会上是否真的挨揍的争议,更严重模糊了董总主办抗议大会的原意。

魏家祥脸颊是否捱拳,在彭亨马华党人报案后,警方自会展开调查,为免抗议大会进一步失焦,须恳请朝野政党高抬贵手,暂且放华教一条生路,别再为了本身的政治筹码而不惜政治化这起事件。

今天,心里最着急的,莫过于面对师资短缺的华小。眼看着“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华小特委会)的列车已经开动,眼看着“3·25华小师资短缺抗议大会”已如期举行,最终如果事情闹得完全变了模样,要叫这些华小的董家教成员情何以堪。

事件必须立刻回到正轨。

董总主席叶新田博士星期一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重申,董总早已在3·25抗议大会之前致函教育部,表示将派员出席本月30日(现已改为4月2日)的华小特委会圆桌会议,包括他本人亦将赴会。

值此非常时刻,叶博士的相关声明至关重要,因为一旦少了董总这个华教急先锋,非但华小特委会的代表性将大大削弱,华社在华教课题上共同进退的局面也极难出现。

为了华教,也为了华社尊严,马华、民主行动党及公正党必须马上停止互相攻讦,停止再把华基政党代表“强于内斗,弱于外争”的丑态摆在人前。

“多做事,少说话”是各造应该坚守的原则,能够带到会议上讨论的事项,却通过媒体大事渲染,就算无关个人利益或个人英雄主义,也绝非以华教权益为前提的做法。

全国大选越来越近,此际正是解决华教课题,尤其是华小师资短缺问题的一大契机,这个契机或许不能让所有问题获得圆满解决,但如果华小师资问题继续原地踏步,马华必将首当其冲,成为华社责怪的主要对象。

这点,是完全没有悬念的。

马华跟董总曾经有过“相敬如宾”的互动关系,却不曾有过“蜜月期”,这与彼此对华教权益价值观的差异大有关系,董总因为更贴近华社在这方面的期待,所以,长久以来在华社取得的信任,远远超越马华。

魏家祥说了,他出席3·25抗议大会,事前获得正副首相首肯。换言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抗议大会的。

当然,接受抗议大会与否,与问题能否解决,或是两回事,除非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最终获得圆满解决,否则,华社忐忑不安的心,将始终悬挂于半空中。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20329

29-03-12 抗议大会扫描

董总发起3·25抗议集会尚未举行时即已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由副部长魏家祥代表教育部宣布马上调走全国华小约100名(何只100名?)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授权校长聘请临教,以及推出解决华小师资荒的八项方案,最终结果如何姑且不论,但适宜施压、发泄民意的功效已可见一斑。

解决华小师资荒方案,魏副部长原本说需要两个月处理,因为过程须“过关斩将”;但董总宣布坚持如期举行抗议集会,教育部竟能赶在集会前拟好方案,办事效率之高令人折服。不过,政府要等到人民以集会、示威来表达不满才肯俯顺民意,无疑鼓励人民用这样的途径争取权利,这是人民的不幸。

再举一个例子:教育部在2004或2005年宣布先在150所国小开华文班,当局随即培训师资,到2007年竟出现国小华文教师过剩的事。可见华小奇难杂症之难治乃教育部不为也,非不能也。

不是街头示威

集会之前,马华总会长蔡细历独排众议说,马华对3·25抗议集会的立场是不支持,也不鼓励动不动就街头示威,而且这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

董总什么时候“动不动就街头示威”了?3·25集会和“街头示威”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蔡总何苦对董总抹黑?且集会的立竿见影更证明“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乃错误的观念,也说明蔡总的政治斗争理念没有与时并进,如老人家说的“一本通书读到老”。

事实胜于雄辩,3·25集会并非街头示威,而且不但得到全国华人的支持,更有巫印两族支持者,再加上有朝野政党派代表参加,华人或华基政党就只有马华总会长对这个集会呛声,逆民意行事莫过于此。或者蔡总到现在还不知道华人“到底还要些什么”吧!

对教育部失信心

说回八项方案,这不是教育部的“第一次”。2000年8月,内阁授权马华总会长兼交通部长与教育部长慕沙莫哈末,共同拟订解决华小师资荒的方案;翌年2月,副教长韩春锦宣称教育部已采取多项措施,华小师资荒可在2004年解决。

2010年6月24日,魏副部长说教育部三管齐下培训更多师资,有望明年或后年缓和或解决华淡小师资荒,华文报在25日有这样的报道,魏副部长当时并未澄清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惟事实证明一切归于画饼充饥。不过,我们也明白韩春锦和魏家祥都是按照教育部官员预备好的文件照本宣科,自己没有审查求证,却令华社一再失望,进而对教育部的承诺失去信心;3·25集会如期举行就是对教育部失去信心的表现,现在这八项方案究竟会兑现吗?实在不容华社不存疑,毕竟一切好消息都是由马华部长与副部长代首相或教育部长宣布,此所以3·25抗议集会能得到广大华社支持。

要协商也要施压

董总也说得很明白,过去参加过很多圆桌、扁桌、长桌、方桌会议,却都没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双管齐下。意即要协商沟通,也要施压。蔡细历若“独沽一味”,只要协商,他领导下的马华恐免不了遭华社唾弃。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罗汉洲 20120329

29-03-12 愤怒不是一只鸟

愤怒是什么?

在虚拟世界里,愤怒是一只鸟,为了找回珍贵的鸟蛋,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攻击肥猪们的堡垒以达到复仇的目的。

愤怒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愤怒是一个拳头,将无声的抗议化作有声的袭击,在泄愤之后,赢了痛快输了理。这几天,媒体上大事报道上周日副教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所挨的一拳,我在报章上看到副教长身边的董总主席叶新田,想起他三年前也曾挨过一拳,副教长遇袭后心中淌的血,跟当时董总主席流的血一样怵目惊心。

眼中的血或心中的血,若为教育而流,若问心无愧,那就不算白流,丹心昭日月,芳名垂千古。

华小发展师资最重要

基于职责所在,我经常接触为谋求发展而奔波筹款的学校,过去大部分学校为硬体设备而忙,近年却更着重于软体设施,然而,所有的软硬体设施,都比不上师资的重要。

我来自华小,对母语的爱,根植于小学时期,投身报界之前,当过3个月临教,对于老师们循循善诱、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更深有所悟。衷心感激小学老师们的启蒙和指导,要不是他们,今天的我,也不可能在华文报服务。

华小师资问题,30年来一直悬而未决,显然涉及很多人及很多单位。多数人不太清楚症结所在,少数人知道问题关键却无法明言,在董总3·25抗议大会上,知情的和不知情的聚集在一起,表达同等的愤怒;在群情激昂的人潮中,出现了抢人眼球的愤怒鸟,不甘作无声抗议,直接挥拳泄愤,将原本跨种族超越政党的大会焦点,转移到政党之间的口水战。

愤怒鸟无法改写历史

红爆虚拟世界的玩意儿,其实也给现实生活带来启示。愤怒的鸟不断地攻击邪恶的猪,有愤怒鸟必有邪恶猪,因此,怒气宣泄不完,恶猪永远存在;唯有消解怒气,才能彻底消灭恶猪。

为久悬未决的华教问题而掀起的众怒,应当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向那些知可为而不欲为的人鸣警钟。要是愤怒的群众只能化作一只只愤怒鸟,不但不能捍卫华教的权益,最后也只剩一堆堆鸟粪,遗臭民间。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沈小珍 20120329

29-03-12 倾听

离开城嚣回到家乡小镇,真的会发现,自己也恢复了倾听的能力。

听到什么?会听到树梢鸟语虫鸣,会听到邻里交谈,而不只是车马熙攘声及电视机或电脑荧幕发出的声音。

其实,即使是在繁忙的城市,这些声音一直都在,只是自己有没有去倾听? 之前读到台湾著名时评人黄创夏的一篇文章,就说到,倾听其实很重要。他说,因为会倾听,周美青成了当前台湾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长期以往的教育,台湾人总喜欢以‘强者’自我期许,这样的‘强者’喜爱当‘指导者’,总是滔滔不绝,只有别人听他的,哪有真正的倾听。”

因此,不管是老百姓,政治人物尤其,都爱说。

权力越大越要说

“爱说也就算了,乱说、瞎说、胡说充斥着台湾,摊开报纸、打开电视,台湾真的是一个‘说’的民族。更重要的是,官越大、企业越大、职位越高,大家都在想要‘说’的时候,‘听’的能力不知不觉竟然已经丧失了。”

黄创夏说的是台湾,但看看囯内,也有惊人的类似。

不管是国家政策政治时事,或是茶余饭后聊天八卦,抢着说话的人很多,也很爱说,不管在什么场合平台,不管在网络或现实,都在拼命抢话抢着说,一直要别人听自己的,却很少愿意去聆听别人的。

老百姓如此,政治人物更甚。

我们为什么失去倾听别人的能力?其实,我们真正丧失的,是倾听的耐心,而使到我们失去了倾听的能力。

原因?可以有很多,留待社会学与心理专家解释吧!我只在想,如果一个人连倾听上了年纪的父亲与母亲说话的耐心都没有,也别苛求他能去倾听别人的,尤其是与他意见不同(尤其政治立场不同)的人的话。

所以,我开始学着耐心,好好倾听父亲与母亲说话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许国伟 20120329

29-03-12 又超支了!

財政部每年都会为政府的额外开支寻求国会批准附加拨款,这次要求附加拨款102亿9千零24万3千800令吉,是2011財政年中第二次额外开支,而且很多项目是“政治性开支”。

政府的一盘帐,就好像一个家庭的收支表,一个月收入5千令吉,预算用4千500,逛街时看到漂亮的手提袋,花了2千购买,这个月就出现1千500的赤字;入不敷出,就要动用银行存款,或是向亲友借钱。长年累月,这个家可能因为债务而破裂。

政府的財政连续15年出现赤字,就是因为没有妥善的控制开支,现在还有石油收益可救命,一旦变成石油净入口国,国王的新衣也就消逝。

去年6月,政府已要求额外131亿8千671万3千令吉的款项,在这次的103亿额外开销中,有一些是为了应付大选,比如发放500令吉的“一个大马人民援助金”,就涉及2亿零445万令吉。

政府在去年宣佈取消和减免数条大道的收费,导致工程部须赔偿1亿令吉,这还不包括今年3月废除蕉赖加影大道2个收费站的1亿2千零55万令吉赔偿。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政府也增加对必需品的津贴,其中40亿4千500万4千500令吉是去年燃油的额外津贴。

鑑於开支膨胀,去年政府全年开支多达1千869亿4千326万6千600令吉,已经超越2012年预算案的1千816亿令吉营运开支。

虽然去年政府收入增加16.1%,但是支出也增加了234亿令吉。

估计政府今年的额外开支也不少,比如让140万名公务员加薪7至13%,预计须60亿令吉;在国际油价上涨后,每公升汽油津贴增加10仙,达1令吉3仙。

如果大选继续拖延,国阵政府为了让“美好感觉”保温,將持续派钱,开支会更大。

目前国家债务佔国內生產总值的54%,距离危险水平60%不远了,若不节制开支,四、五年就超越危险水平。

因此,政府在大选后势必会减少汽油津贴,首相署部长依德利斯也很坦白,他希望消费税在全国大选后就落实;若政府每年收入能增加257亿令吉,就可解燃眉之急。

国家財务状况恶化及徵收消费税是涉及全民的国家大事,理应获得朝野的关注和积极处理,但是政治人物却浪费时间在325抗议大会的枝节问题上。

民眾眼中只有政治,未察觉到危机;正如冷水煮青蛙,危机来到眼前,一切就太迟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20329

29-03-12 顾得了华小,国中呢?

我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国中毕业生;更贴切的说,我是华小毕业生,6年的中学生涯,则是在英文源流中学度过。

所以,我必须承认,与现在的国中生比,我的国文並不好;与当年的纯英校生比,我的英文也不好;与独中生比,我的华文水平,更是不过尔尔。

但我仍然很感恩,感谢我中学时期的印裔校长迈克彼礼先生,因为他的开明,我的6年中学生涯,一直都有华文好唸,高中时还加了一科中国文学,而且全属正课。

我是幸运的,因为並不是每位国中校长都肯开办华文班。在一些地区,例如新山和八打灵再也,华团须发挥“民间力量”,自费开设週末华文班,那些在没有华文班的国中就读的华裔生,才有机会学习华文,並报考华文。

但国中华文班就永远只能靠“校长开明”或“民间力量”,才得以为继吗?

事实上,国中华文班现在还存在著一颗计时炸弹,即师资来源几乎枯竭,不容华社掉以轻心。

过去,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只要多唸一年的教育系课程,就可获派到国中教导华文科。但自从马大在多年前停办教育系课程之后,这些马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就再也无法如此“顺理成章”的成为国中华文教师了。

据瞭解,在马大停办教育系之后,要成为国中华文教师,必须拥有大学学位、並在师训唸过一年KPLI课程。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新的国中教师,未必是中文系的本科生,他们有的只是拥有SPM或STPM的中文资格而已。

至於那些大学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如果他们想要成为华文教师,如今似乎只剩当临教一途了,即他们必须先成为某所华小的临教,然后以临教的身份申请进入师训KPLI班。问题是,即便如此,他们毕业之后,也不能担保会被派去国中执教。师资短缺,也因此成了一些校长拒开华文班的藉口。

在“解决”华小师资问题的8大措施出炉后,不少国中华文教师纷纷向督学询问调往华小的资讯,国中华文教师不足加剧可能成为新的隱忧,也跟著浮出台面。

国中华文教师要求转教华小,原因並不复杂。毕竟,在华小教书,要比留在国中较有归属感;更何况,他们当中,很多本来就不是中文本科生,要他们教导中学的华文,確实难以胜任。

国中华文班是师训华文组的摇篮,也是华小未来师资的最大来源,国中华文班面对的师资不足问题,也与华小师资问题一样严重,別顾此失彼啊!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20329

29-03-12 教育应该不一样

3月可是学子们重要的一个月份。STPM和SPM先后放榜,成绩一年比一年好。成绩好者雀跃万分,成绩差者情绪低落。但一轮欢喜悲伤后,前面的路还是要走下去。

年前读了严长寿的《教育应该不一样》,书中道尽作者为台湾教育的种种问题而忧心。严总裁提及:教育不应是倒满一壶水,而是点亮一根蜡烛。再看看大马的教育,今年我们成功在STPM倒满了298壶水,SPM更倒满了559壶水。这些学生都考获全A。当然也同时倒了无数壶不同满度的水。然而,我们可点亮了几根能照亮四周的蜡烛呢?

在这个高知识通膨的时代,考试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標。STPM更是一战定生死。可悲的是这种风气更延续到大学。成绩和分数依然是不少学生所追求的目標。不久之前,就被学生问到选哪类的题目才可容易获得高分。听后,很不客气的反问:失了分数,得到不同的经验和得了分数,失去尝试的机会,何者较重要?结果得到的答覆是分数比较重要,其他的以后再谈。难道在尝试较难的题目过程中学到的都不重要吗?学会面对逆境的能力是不能从分数里显示出来的。

成绩考得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对某一科目有较好的理解,进而累积了相关的知识。须知,考试考不到热诚,坚持,责任心,使命感,人格修养等等。难道我们要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但没有热诚的教育家,没有坚持的科学家,没有责任心的医生,没有使命感的律师?

教育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它应能引领学生踏实筑梦。但愿年轻的朋友能选择一条自己想走的路。多人走的路,不一定是最平坦和最安全的。只要保持信念和当初的热忱,再崎嶇难走的路,还是能走过的。考得不好的朋友,不要气馁。虽然大人总想我们成为国家栋樑,但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间屋子,它就只有那几根栋樑。“一间坚固的屋子”更需要那些脚踏实地,坚守岗位,热爱工作的“砖块,钉子,沙石”。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谢健豪 20120329

29-03-12 理性看待最低薪金制

国內僱佣双方正在翘首以待將在5月1日劳动节由首相纳吉公佈的最低薪金制详情。对国內私人领域的工薪一族来说,他们热切期待最低薪金会符合自身心目中的薪金数额。每个人都在猜:將要被公佈的最低薪金会是多少呢?

另一边厢,代表国內僱主的14商会率先表態,认为最低薪金制的实施將严重打击国內中小型工业,尤有进者,导致80%的业者无法生存而面临倒闭的危机。大马中华总商会2012年度中小企业调查报告指出,有47%回应者反对政府制定最低薪金制。由此可见,国內有许多僱主在对最低薪金制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视制度为洪水猛兽,甚至有过激的反应。

孔子说:过犹不及,(过份和不足是一样的),因此推崇適宜的中庸之道。同理,最低薪金制並不是一个能解百病的特效药,而是有关当局为员工们在付出劳力或脑力后所应得工酬设定之標尺。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权,更是为了提昇各工商领域的生產素质。

须知我国许多领域设定工资的方法已经不合时宜,之所以没有爆发严重的劳资纠纷要归功於政府的补贴物价政策及成本转嫁到其他方面。试想,一个按法定工作时间勤奋劳动的员工不能够赚取足以维生的薪金,故此要加班或兼职才能生存的环境能够生產高素质的產品吗?

因此,制定最低薪金制是为了让劳资双方达致双贏的局面,让大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下分享商业盈利。事实上,这个最低薪金制度只不过是把行之有年的薪金管理制度以公平、透明及法治的形式加以推行而已,並没有为僱主造成过重的负担或让僱员享有过高的不实际的薪酬,故何乐而不为?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西门雨 20120329

29-03-12 重视华教大会提案

325华教救亡大集会因为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宣称被人踫触到脸部而失焦,真的令人失望。如果他真的被打,那就该交由警方处理,无须通过媒体申冤。相反地大家应该把焦点放在大会通过的4项议决案。

华小师资不足是这次大会的焦点。华语作为华小的媒介语,諳华语成了华小教师必然条件。因此,要求被分派到华小的教师必须具备华文资格是合理的。现在许多华小面对不諳华语教师的调派,间接的破坏了华小华语作为行政语言的环境。教师开会被逼用国语、许多通告和会议记录也必须用国文书写。试问这还是华小吗?因此,教育部应该以民为本的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履行大会的第一项议决案。

再者,华小生的国语和英语弱是因为教育部在过去50多年,没有为华小培训足够的华语科以外的专业教师。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根据2012年1月31日的最新数据,国內小学只需要7千744名教华文的专业教师,但教育部却总共填补了1万9千282人。因此,教育部现在要做的是为华小培训各科专业教师。2008年杪开办的国语和华语双主修的假期师训班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此外,大家是否注意到近年来师训华小组不再是单一的华文科而已,同时也包括了国语、英语、数学、科学等科目。相信教育部也发现了华小师资的缺陷。虽然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却出现在执行上错误,那就是招收学员的条件。教育部在招收华小组其他科目的学员时,並没有强制申请者必须具备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优等的资格,结果为华小培训了一批不諳华语的专业教师。有鉴於此,教育部必须確保华小组所有申请者必须具备SPM华文优等的资格。唯有这样,未来华小才会有具华文资格的各科专业教师,而不会再出现华文专业教师错配其他科目的情况。国语、英语华语化的情况也可避免。

由於培训师资是长远的计划,上面所述是为了未来,但是华小现在迫切需要各科专业教师。因此,大会议决案第二项是可行的,教育部应为现有华小各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关科目的专业教师。为了避免华小因教师参与培训而出现短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把相关教师纳入教师提昇计划里,即吸纳相关教师进入教育部开办的校外大学课程,除了可以提昇教师学术资格外,也让教师获得相关科目的学术培训。对教育部和华小而言都是一举数得。

確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享有公平合理对待是华教数十年的梦想。然而半津贴魔咒一直纠缠著华小,要爭取政府制度化发展拨款难如登天。既然政府承认华小作为国家教育一部份;高官显要也一而再的称讚和认同华小的贡献。为甚么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恩赐”式的拨款,却无法向全津国小一样获得应有的制度化的拨款?

最后,笔者认为华教问题不能再从种族角度看待。华教不应只是单单由华社承担。华教不只是关乎文化及族群认同,应以全人教育角度出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陈树楷 20120329

29-03-12 学校啊,学校!

瀏览新闻网站,除了得到主流媒体上无法得到的消息,我也喜欢阅读读者对於报导的回应。这单纯是因为网上新闻为读者提供了回应的空间。关於董总325集会的报导,几则读者回应吸引了我的目光。

一些网民认为母语学校对国家是不好的,其中一个如此讽刺地说:“华人將孩子送进华小,印度人送进淡小,马来人送进宗教学校——大马正走向自我毁灭——恭喜”。一些类似这样的留言。另一个说,为了民族团结,我国应该只推行单一类型的学校。网民中亦有者认为,大马应向新加坡看齐——废除所有母语学校,只实行一种国民型学校。儘管新加坡共和国由多元种族组成,然而国际语言英文才是他们的主要语言――其实这是另一个课题,我们下次再聊。

首先,我不同意母语学校是分化国家的原因。將你的孩子送进母语学校,不代表你就“不够大马人”。这不会让你不像大马人、不够国家主义或不够爱国。这不代表你不爱这个国家、你是反国家或反民族融合分子。

回想60年代我念小学的时候,大马有华小、淡小、马来小学,甚至是阿拉伯小学,当然还有所谓的英校(较为人知的是由基督教宣教士所创建、管理的)。这些学校接受来自各个阶层、社群和信仰的学生。没有人投诉,没有人有任何猜忌。

教学和课程媒介语是视乎你所选择的学校,但是国语——马来文在各个学校都是一门很重要的科目。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送自己的小孩到他们属意的学校,而国民团结不曾被危及,不曾受威胁。事实上,相较现在的情况,那时人们更团结,各族之间更和谐。

或许你会要求我重建当年的教育制度:其实我们已经有华小、淡小,因此结束国民小学吧,將之转换成英小和马来小学,越多不同类型的学校越好;学校是人们擷取学问的地方,因此多样化的学校表示我们可以获得类別各不相同的学问,不同类型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是属於我们的。

然而,所有学校必须向大家——华、巫、印、伊班、卡达山——也就是每个大马人敞开门户。毕竟,即使是华小,现在也吸引了很多马来和印度同胞。这单纯是因为马来和印度同胞对华小的教育系统和教学方式有信心,也有很多家长看到华语成为国际语言,是可以与全球接轨的语言。遗憾的是,马来文和淡米尔文还不能与之相提並论。

无论如何(如果当前的教育系统必须继续,那就继续吧),最重要的是,我国的学校必须提高水准,在科目、教学、活动、设备上都必须具备高水准的表现。简言之,是全面性的提高水准——教学纲要、校园建筑、设备、教员和所有相关人员。

说到华裔对不諳华语教师被安排到华小教学的不满,其实华小面对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短缺,这不是个新问题,教育部必须立即解决,因为这已经被耽搁太久了。现在回到不諳华语教师到华小教学的课题,网上也有很多回应,对我而言,我赞成不諳华语教师出现在华小是个怪异的情况,但若安排他们教导马来文和英文的话,还是情有可原的。

是的,我知道有些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在无法明白教师说甚么的情况下,无法应付马来文(举例而言)科。但如果华裔教师在教马来文课时以华语解释,那就无法有效达到教导马来文的目的了。我的意思是,我们倾向於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因此当华文源流的学生无法明白时,可能华裔教师会以华语来解释马来文的问题,这不是也很怪异吗?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莫辛阿都拉‧20120329

29-03-12 预算见红又追加

想像你是一名大公司的股东,你的总经理走向前来,向你报告公司去年的財务状况,他先恭喜你,说公司的营业额持续出现增长,为了让公司持续扩大,“我们必须花更多的钱。”他递了一份附加预算,“我们还要103万元,请您批准。”

你翻开这家公司的记录,查看一下,的確,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壮大了不少,收入增加,但是开支也增加,而且要命的是,这家公司从1997年开始,已连续15年出现了赤字的预算,也就是说,它年年花钱比赚钱还快,並没有做到实际意义的“盈余”。

这15年內,虽然经歷了两次金融风暴,但也出现了经济好景,但这公司却从来没有存到钱,而且债务越来越高,从1998年的欠1千万,增至2011年欠下了近4千500万;债务和公司生產总值的比率,也从1997年的32%,增加到2011年的53%。

钱花去哪里了呢?总经理回答说:“喔,当然,我们进行很多的投资,也请了更多的工人!你还记得吗,我们今年还向一部份的股东分红,每个人500块呢!”

是的,这样的一家公司,就是马来西亚,如果把上述的数字,从“万”改成“亿”,基本上就接近了大马的现在的財务状况。前天在国会,財政部就提呈了2011年103亿令吉的额外开支,要求批准,抱歉,这轮不到你我这些小老百姓不批准,在国会简单多数就能通过的情况下,它一定会获批的。

大马的財政,不只连续15年赤字,更让人吃惊的是,政府从2000年开始,养成了坏习惯,连续12年,就像上述的总经理一样,年年来追加预算,总是先花钱,再到国会去寻求“批准”,然后到年底,总稽查司报告又出炉,民间又大骂……周而复始。

也许你会认为,今年情况不同,今年初发放的每户500令吉援助金,应该佔了103亿令吉的绝大部份,对不对?

其实不然,它只佔了2亿令吉,不到追加预算的2%,而且这笔钱,还被反对党质疑出现“一单两报”的情况,指这笔预算本来应该是在2012年预算案支出的,为甚么在2011年的追加预算,又再算一次?

103亿令吉,不是小数目,除於大马2千800万的总人口,得出每人约350令吉,也就是说,如果这笔钱不是用在政府的额外开销,从婴儿到老人,每一个大马人都可以分得350令吉。之前政府发的援助金,限定3千令吉收入以下,一户才得500令吉,如今说来,要是你一家有四口(无论贫富),就有1千400令吉进账,给你500令吉,却又静悄悄地拿走了1千400令吉,岂不痛苦?

政府派钱,本来应该就是一件好事。像檳城政府,財政健全,发出100令吉的小钱,拢络人心,也无可厚非。还有那位常常令它的邻居感到尷尬的新加坡政府,在去年大选前,打出“財政盈余”的旗帜,向每位国民发出240到两千多令吉的分红,给得理直气壮,毕竟“政府赚钱人民花”,合理合理,最怕就是“人民赚钱政府花”,给回你的那一点小钱,倒像是暴发户饱食一顿之后留在餐桌上的铜板小费。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植建成‧20120329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28-03-12 莫被枝节误了华教大事

“325抗议大会”是成功的,如果不发生魏家祥被喝倒彩和险些被挥拳这茶杯里的风波,大会將成为我国华教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说它成功,因为有1万人参加,人数之多,在华教运动史上,殊属少见,此其一;西马各华基政党都有派代表参加,参与者还包括各行业及各阶层的老中青人士,涵盖面最广,这是现今董教总总路线一次伟大胜利,此其二。

这两天,我就一直在想,如果当天魏家祥一踏进会场,全场起立,给予他最热烈的喝彩与掌声,这次大会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回响呢?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主办当局在之前有充裕的时间做好准备,吁请大家以大局为重,適当的引导,完全是可以办到的。

大会给予魏家祥如此的礼仪,也是应该的,因为他是受董教总邀请到场的客人,官阶高至副部长级,更是董教总及各华教团体,就华教课题必须常打交道的人物。

可是,毕竟事与愿违,却出现另一种谁也控制不了的场面,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然而,群眾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这犹如一座积压已久的火山一次总爆发。往深一层想,其实,这可以让魏家祥就近感受一下群眾的不满情绪。群眾对华教问题久而未决,积怨己久,早已不耐烦了,这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一些在朝人物,官位坐久了,往往与群眾脱离,常常感受不到群眾的需求与愿望。出席大会的魏家祥因而成为部份人发泄的对象。

群眾往往是会有盲点与非理智的衝动或有暴力倾向。3年前,新纪元风波越烧越旺时,发生在董总主席叶新田身上,鼻樑中招,血流满脸的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然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类非理性的暴力行为一再发生,更得加以制止。

董教总一开始就宣称这是一项和平集会,並广邀各界人士,包括朝野政党出席。因此,对发生在魏家祥身上的事,在情在理,应有所表示,现今除了向他建议报警彻查外,也应向他所受的惊嚇,赔个不是。对他道个歉,不但无损董教总超然的地位,也不表示董教总应对此事负责,反之,会得到其他不参与这项集会人士的理解与敬重。

激情之后,双方应照既订的议程,坐下来商討。华小的师资问题,终归还是要通过谈判来加以解决的。董教总经已表明,愿意回到圆桌会议上,而政府也应俯顺华社的民意,积极的、认真的落实与执行自己提出的8点解决方案,而最重要的是,从今以后,应更公平的对待华教。

华社不要重蹈“蔡细歷与林冠英”双王辩论的覆辙,陷人纠结枝叶小事的漩涡里,更不能因而转移问题的焦点――一劳永逸的解决华小师资问题。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舒庆祥 20120328

28-03-12 教改没有回头路

董总发起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过去了,也顺利通过4项提案。纵观4项提案,与教育部擬定的8大措施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快速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照理来说,董总的诉求和教育部的解决措施並没有衝突的地方,何以这两个原本应该携手合作的单位,却渐行渐远?甚至董总还需要发动杯葛教育部的圆桌会议?

老实说,身为国民型学校毕业生的笔者,並无法全面认同董总的抗爭。我认同的是,母语教育的问题必须获得全面的解决,不分国小或华淡小,不以族群斗爭为目的,而是踏踏实实的为母语教育进行检视和思考。教育政策,更加不能因为人去政息而有所变动,其改革应该是更长期、公开却获得各方意见回馈的一套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每年全国有超过4千名教师退休,造成国小面对3千多名教师短缺,而华淡小则各別缺少1千至2千人,在在证明了师资的培训和进修,没有同步赶上退休教师的速度。因此,要如何解决师资供不应求的问题,才是症结所在。教育部下放权力允许校长聘请临教解决燃眉之急之余,也要有一套更加有系统的培训制度,让师资有更稳定的来源。有了稳定的师资,也肯定不会发生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调派华小的问题。

此次董总和教育部也可说开了一个先河,董总让政府看见华社累积多年的不满情绪,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则拿出政治勇气解决问题,现在就看接下来各方面是否能够拿出诚意,以更加实际的行动,来扭转过去政策执行时所出现的衔接落差。拒绝谈论並无法解决问题,当存在的事实依然存在,如果不能拓展理性討论的空间,至少不应该关门沟通的大门。董总透过报章公开邀请魏家祥出席集会,以亲身感受华社的不满,魏家祥应邀出席,儘管在整个过程中爭议不断,却无阻教育部释出的善意。

325抗议大会让大家看到的是,我国的教育政策来到了一个分水岭,有必要面对更深层的检视,而下一个十年、百年,教育改革如何永续发展,则更需要细腻的规划与探討……。无论这个过程有再多的分歧,教改的路途还是必须继续走下去,教育改革没有回头路和教育政策必须永续这两点,相信还是大多数人共同的期许。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史祝佳 20120328

28-03-12 落实多元教育政策

自1956年拉萨教育报告书到1961年达立教育报告书;华裔教育部副部长从朱运兴到今天的魏家祥;华教领导人如董教总领导人也从林连玉、林晃升、沈慕羽,到今天的叶新田、王超群,还有华社无数的无名英雄,出钱出力,办华文独中,分担政府责任建设、搬迁华小,但今天华教问题还是一箩筐,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华小有面临变质的重大危机。为甚么华社、华教人士努力並爭取了半个世纪,今天局面还是愈来愈糟?原因很简单,而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单元教育政策所造成。

华基执政党领袖及某些华团领袖將华小问题归咎於“小拿破崙”、“鸟人”,其实都不对,今天华教的局面是“大拿破崙”所主导,不能要“鸟人”、“仙人”来做代罪的羔羊,来掩人耳目,误导人民。其实华裔教育部官员如华校督学,甚至开明的巫裔教育官员也是很想协助解决华小师资问题,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育部只发给的5个適用瓶盖如何去盖7只瓶子呢?

华小教师不足问题不是行政官员规划不好的问题,真正问题,是国家政策根本就是实行单元教育政策,是教育部没有诚意解决问题,某些华社领袖还认为是行政偏差,问题存在了50年还当它是行政偏差,是华社领袖看问题不够深入,没有深度,或是领导人有个人议程,不敢讲真话,怕得罪权贵,清描淡写把过失推给行政官员,这是绝对要不得的態度与思维,某些华社领袖不管是甚么原因而不敢仗义直言,不敢为华社爭取权益,那就不適合领导华团。

全国各级华团领导都应看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要解决华教问题,解铃还须繫铃人,华社华团领袖应扮演看门角色发出第三把声音,对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发出强有力的吼声,爭取执政党改变教育政策才可以治本,而不是每年都在爭取,每天都在忙,耗尽华社的人力、財力,即使有点小成果,也只是治標。假如政党没有诚意改变这种不公平单元教育政策,领袖头脑不愿换,那么我们就改换人吧。换別人做做看。

所谓换人不是换华裔教育部副部长,凭个人浅见,魏家祥是歷任华裔副教长中最努力最尽心的,我们理解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朱运兴也尽力,但力不从心,愤而退党)毕竟这是整个国家的教育政策问题,他是无奈的,要换就是改变国家的单元教育政策为多元教育政策才是治本之道。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山顶人 20120328

28-03-12 让教育回归教育!

身为大会针对的教育部內第二號人物,面对一个预料有5千人,结果来了万人,群情激昂的场合,魏家祥在预料到会遭叫囂喝倒彩、人数太多现场状况难以预测的情形下勇敢的出席了325抗议大会,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在那样一个人挤人的场合,即使人在现场甚或就在附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不敢肯定魏家祥是不是遭到有关男士的挥拳,但很多人却和我一样是在当天大会结束前(即魏家祥开记者会前)的上午11时24分至50分之间就已收到了某报馆发出的以下两则手机短讯:“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今日出席325抗议大会,抵步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夹杂喝倒彩声。”和“副教长魏家祥在抗议大会即將走到获安排的位置时,一名出席者突飞快趋前指著他大骂及欲挥拳,但被他用手挡住。”很显然的,莫说是魏家祥,人在现场的媒体也可能觉得魏家祥可能被攻击。是误会还是真相已分不清楚,但如果继续纠缠不清,肯定模糊了325要达致的目標与要传达的讯息。

魏家祥已表明不追究,我选择相信是因为他知道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华教长久以来面对的问题!虽然看起来他从当选国会议员前就已为华教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似乎已因目前华教所面对的严峻挑战而被抹杀了;虽然325的举办等同华社为他身为教育部副部长在华教问题的处理上打了不及格的分数而百般无奈,但做大事者却知道只要掌握时机,顺势爭取,却能贏在最后!而这个贏,將使他过去所承受的一切显得微不足道!

对於打人事件,我认同隆雪华堂总秘书杨有为的看法:“朝野政党今天互相爭议,一边兴师问罪,另一边则指控歪曲事实,都是没有意义的动作。”我也同意他呼吁黄衣男子挺身向主办单位道歉,而且向外界澄清说明自己的动作,以便平息爭议,勿让325大会节外生枝,模糊了真正目標的见解。

325的导火线虽然是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所引起,但大会当天所提的4大诉求却是检討教育法令、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確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享有公平合理的对待及保障各源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华小师资短缺和调走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是行政问题,只要有诚意,可以立即执行纠正,甚至立竿见影,但不確保未来不再发生,因为行政手法可以隨时改变,甚至在你不知觉下转了个弯,你也许还得花上一段时间才惊觉。行政不是法定制度,可隨执行者的喜好与决策隨时调整,而执行者的教育理念与种族与国民观则是幕后的主宰!

我国华教问题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当母语教育和种族权利、语言主导地位掛鉤,当大家將它归入敏感区域而选择不去触碰时,这个问题可能几代人的时间也解决不了?而这样的问题,又岂是魏家祥一人所能承担?

赞成董教总举办325抗议大会,因为抗议有理,表达无罪,逃避不是办法,理性的碰撞,也许会有火花,而这火花也许会带来希望。

4大诉求是政策课题,魏家祥所主持的教育部特別委员会纠正行政偏差固然是当下之急,但促成教育法令的检討確却是中期之要,而强化国民团结,种族互信与互相接纳却是长远之计!

长远之计需要的不只是国阵,还需民联与全民的携手促成。

让教育回归教育,大家一起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周美芬‧20120328

28-03-12 西方虚偽的全盛时期

稀土课题再次登上新闻版面,这次不止在大马,而是登上国际新闻媒体的版面。

中国限制出口稀土的行动,引起不公平贸易做法的控诉。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宣佈成立的新政府部门:贸易执法单位,表面上是提高了对美国稀土生產者的要求而设立,实际上是美国与中国外交关係亮红灯的讯號。稀土是製造许多电子產品如平板电视、手机和其他风靡全球的消费品的关键材料。

但佔超过90%的全球稀土生產量的中国加强了出產稀土到其他工业加工国的限制。美国、欧盟和日本將这项课题带往世界贸易组织(WTO),控诉中国这项限制是不公平举措。

中国对这些举动感到焦虑,並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將標誌它与其他先进国的贸易关係將有显著的改变。纵观过去两个世纪中国实行的公平贸易,我们不难理解中国为何会对这些不公平贸易指责感到厌烦。

19世纪,“自由贸易”表示中国必须向鸦片开放市场,这让鸦片广泛侵蚀了中国许多人民,使中国经济与人民都变得不堪一击,更在19世纪催化了“鸦片战爭”。今天,在“自由贸易”的名义下,中国再次被迫开启经济市场,使得它必须將稀土销售给其他更强大的贸易国。这让我们回到了政治课题,更准確一些,政治与自由贸易及其环境。

全球发达国家面对一个悲哀的事实。亚洲国家,如中国的生產量和消费量是前所未有的。讽刺的是,10年前就已经危言耸听的说“中国和印度的新经济消费量太大”,因为中国和印度会大量消费购买空调、冰箱、电视、汽车等產品。他们申诉,如果每个中国和印度家庭都有汽车、电视和微波炉,就会在全球各地製造严重的环境成本:臭氧层会被破坏,进而引发全球暖化,导致无数的牺牲。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发达国家竟然教训亚洲人不许消费他们(发达国家)国民都在享用的產品。这似乎表示亚洲人无权拥有一些物质上的享受。那最理想的景象该是如何?

被棕櫚树和纯净海滩覆盖的亚洲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游客而言,是个享受当地人在池边为他们脚底按摩、充满异国情调的享乐天堂?

然而,当一些发达国家一面说生產稀土会带来环境成本,和申诉环境破坏的同时,在另一面却看到一些他们逐渐凸显的虚偽和双重標准。

这一边厢,他们谴责生產稀土的环境风险,另一边厢却认为到其他生產稀土的国家购买稀土是没有问题的。

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对稀土生產的批评,並无法说服西方国家的公民停止消耗含稀土元素的產品。或许是因为,那些媒体宣传运动所使用的科技也仰赖稀土才能运作。

当我们看到今天事情的发展时,很难不觉得可笑。发达国家竟然愚蠢地想要教导中国如何经营他们的经济,並指教中国甚么可以卖甚么不可以卖。

中国希望为自己保留更多稀土,以寻求增加和保有生產高科技產品的影响力,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高科技產品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果一些生產石油的国家也对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採取相同严谨的態度和长远打算,那么他们也能拥有像中国今天所享有的影响力。

对於那些现在试图干预中国资源管理的发达国家,它们应该反思自己所持的怪异立场。中国的经济发达结合了长期的经济规划,以及一定程度的管制等因素。

切记,中国还是一个依赖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儘管如此,它还是取得了发展。这些发达国家或许应该就此吸取一些教训,而不是展开另一轮的自由贸易及其利益的巡迴讲座,尤其自由贸易从来都不自由。而且,如果中国在世贸提出对他们不利的贸易课题,欧美领袖又该如何自处?(译:张德兰)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法立诺‧20120329

28-03-12 黑金海啸拉长衰退冰河期

国际能源总署(IEA)专家警告,若油价居高不下,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油进口成本恐將飆高到1.5兆美元,此数字足以使世界经济再度逼近衰退深渊。由於伊朗与西方关係日益紧张,如果中东爆发战爭,油价有可能冲破2008年每桶147美元的歷史天价,届时欧盟经济將衰退1%,全球经济將进入衰退冰河期。目前油价每桶上扬10美元,预料大马、新加坡、印尼等亚洲国家成长將削减0.1至1%,整体通膨可能走高0.2至1.6%,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

此次油价高涨触动全球经济敏感神经,引发各界思考欧债危机之后,逼在人们眼前的全面性衰退困境。长久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总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模式为傲,並且推广至各发展中国家。过去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有目共睹,政经体系改革、转型等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可以出现高度经济成长。但如今在金融海啸之后的3年,又接连爆发欧元区债务危机与油价飆涨,不禁令人感到现今各国所遵循的制度和规则,已经到了必须修正的地步,否则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於是才有一些学者提出转型的说法。

“转型学派”(The Transformationalist Thesis)代表人物纪登斯,他早前提出20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能否適应21世纪的现实;其中纪登斯从劳工阶层的观点,他说富人避税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游戏,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资本主义已失去方向,企业拥有过多权力,而金融业正將中低层民眾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些论点,等於全盘將日前发达国家的种种困境,归因於资本主义制度。

其实早在苏联解体、柏林围墙倒塌时,就已宣告资本主义战胜共產主义,从此更加奠定以市场经济和选举民主为特徵的资本主义实践。由於在制度竞赛中胜出,並且因其制度完整,发展中国家多逐步走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不料又过了將近一个世代,因为雷曼公司倒闭造成的金融海啸,许多人开始怀疑资本主义已陷入瓶颈,如今欧债危机四伏,另一波“黑金海啸”又接踵而至,原本的怀疑更加深化,才会成为人们主要爭辩议题。资本主义歷经过一个世代未被挑战,却因全球环境的再度改变,而显得力有未逮,於是各方討论风起云涌。

在全球性衰退逼近的当儿,另一项值得关注的议题,则是因技术变革和全球化造成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问题,尤其是青年世代的就业危机,令人感到忧心忡忡。原本欧元区好几个国家早就失业率偏高,许多亚洲国家的失业潮也接连涌至,如今油价高企不仅令通膨恶化,势必使得失业情况更加恶化,反而变成更为严重的危机,这正是目前许多国家的两难。而失业率居高不下,伴隨而来的贫富不均將恶性循环,各国政府莫不面临严峻的考验。

然而就如一些亚洲国家领袖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他们决定与西方脱鉤,经济上走自己的路;他们认为,欧元区政府的无效率和不愿承担的態度,才是欧债危机恶化的症结。先进国家的执行力,已非发展中国可以效法的对象,反而应该要回过头学习亚洲国家政府剑及履及的精神。这些都是这一波经济危机中所看到的变化。

当然此次油价高涨,首当其冲的各国政府的財政负荷益形吃重。目前各国都实施油电补贴政策,油电补贴是平头原则,使用越多者接受的补贴越高。因此,用油电极少的贫户人家及一般升斗小民,得到的补贴少;用油电大的高收入者与富豪之家,得到的补贴高。拿家庭与企业相比较,又是用油电多的企业得利多於家庭。油价补贴的情况也雷同,安步当车、多用大眾运输工具者,补贴开车者;用油少的个人补贴用油多的企业。换个角度看,这是一种逆向的所得重新分配,其不公不义不言而喻。

透过政府补贴导致的能源价格扭曲,虽然维持物价稳定的表象,宣示政府照顾民眾的“善意”,但实际上其隱藏性的价非常高。长期而言,將造成因为能源的浪费、政府財政的溃烂,以及加重社会的不平等。这种政策,当然应该儘早改弦易帜。研擬油电价浮动调涨公式,是各国政府应思考的一条路;在“黑金海啸”蓄势待发之际,各国政府应该未雨绸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 20120328

28-03-12 茶杯里的风暴

茶杯里,本来一片平静。

一根茶匙放进去搅拌,出现涟漪;两根茶匙进去搅,產生波纹;三根茶匙一起搅,就发生风暴。

魏家祥和无影手事件,原来也只是茶杯大小;但是,这杯茶太有吸引力,各方都要借题发挥,於是,政党的茶匙,网上愤民的茶匙,连主办者和警方茶匙,都放进茶杯里一起大搅。

魏家祥自己表明不愿意追究,他的马华同志郑联科,却热心的替他报案;反对党更为心切,巴不得成立皇家委员会进行调查。

而网民的反应,更是神奇;绘声绘影之外,还有各种阴谋论。

有人说,这是魏家祥和董总配合的演出;有人说,无影手是魏自己安排。

哈哈,只是一个茶杯大小,能够搞得浪高三尺,波涛汹涌,只有大马华人政治有这种能耐。

老实说,我不觉得这是一场自导自演,现实不是电影,没那么多戏。

用常识思考,325集会当天,很多人带著情绪而来,魏家祥的出现,不管时间和地点是否正確,总之,正好成为许多出席者渲泄的对象。

出现这种状况,魏本人和董总都应该有心理准备,不应低估,或是高估群眾。华社患上政治感冒,热度偏高,月前蔡细歷和林冠英的辩论,已显现症状。

325大会的温度,不到24小时就冷却,而无影手的事件,已经超过72小时,还是热呼呼。

不相信吗?请问阁下,325大会的4项提案,可不可以重述一遍?

然而,冷静的旁观者不禁要问,茶杯里的风暴,所为何来?到底有甚么意义?

再怎么说,也只是在茶杯里打转,不会超出茶杯的范围。

茶杯以外的世界,即是华教困境和发展的主题,包括眼前的师资短缺问题,倒是模糊了。

大家有兴趣的反而是那一记无影手。无影手来自何方?究竟是有意或意外?

能够解开这个谜的,还是无影手的主人。

那位黄衣阿伯,当天那么理直气壮的衝向魏家祥,而今,也应该同样理直气壮的站出来,说明是否有出手?有意或无意?让真相大白,无须继续神秘。

说明真相,各方不用各说各话,无须互相要求道歉,警方也可以专注更要紧的工作。茶杯里没有必要的风暴,就让它平息。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28

28-03-12 为爭一口气而沉不住气?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有没有在325华教救亡运动上挨拳,竟然成了各方各说各话的课题,已让大会的焦点模糊乃至转移。

这本来只是这场万人大集会上的一个小插曲,主办方董总一再强调,这是个和平、理性的集会,但出席者情绪高昂,在嘘声和下台的揶揄声中,有人丟掷报纸,有人扔水瓶,行为过激,这些都是事实;至於有没有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向魏家祥挥拳,如今却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说词,而成了“喧宾夺主”的“副题”,甚至成为马华和民联之间的一场政治口水战。

这样的事態发展,诚为始料不及,也令人深感懊恼、不解和忧虑。

如果各造认同,大家出席星期日大集会,理念是一致的,目標是一样的,行动是正確的,那这件茶杯里的风波,就应到此为止,快点回归正轨,把焦点转回教育的课题上,回到圆桌会议协商也好,在外继续扮演施压角色也好;总之,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才是华社一致的诉求,4大提案仍歷歷在目,华教之路何其漫长艰辛,请大家以大局为重,不要再浪费唇舌去打口水消耗战了。

毋庸置疑,暴力是不可取的,也应该受唾弃。但副部长不是已经一再表明“不会报案,不会追究,而是选择原谅”了吗?那各州各地的马华领导及党员,又何必“皇帝不急太监急”,搞出一出出拉布条相挺、发文告谴责的戏码呢?

向魏博士学习吧,不要再纠缠下去了,因为这样做,“只会浪费处理华教(问题)的时间”。为政者要顶得住压力,又何必斤斤计较於那是拳头还是一个下台的手势而已?公道不是自在人心吗?

魏家祥不报案,当然有他本身的考量,一来可能是他並没有受伤,所以选择息事寧人;二来是这样做,確实可让自己的形象加分,何乐而不为之?我们尊重他的选择,但也必须指出,他的这个选择,意味著真相將无法厘清,也意味著主办当局在保安上有所疏失,出席者则脱离不了诉诸暴力之嫌。

这也是为甚么董总和民联都反而希望魏家祥报案的原因,因为唯有让警方展开调查,还原真相,才能还各方一个公道。

无论如何,不管是谁受了委曲,在一个更重要的华教问题面前,难道大家竟然为了爭那一口气而沉不住气,让焦点继续严重偏失,而忘了如何权衡大局,忘了如何斟酌轻重,忘了如何掂量得失,更忘了如何取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20328

28-03-12

28-03-12

28-03-12

28-03-12

28-03-12

28-03-12

28-03-12

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27-03-12 办教育的宏观和远见

杨丽琴在〈熊老师的故事〉(3月23日《言路》版)一文中,说一位国语、英语说得顶呱呱的熊老师,满腔热血,用尽心力来教华小的学生,因不諳华语,学生秩序很乱,到最后忍无可忍发脾气、掷粉笔、嘆气斜靠椅背、內心有很大的挫败感。我读了,很有感触。

在华小教国语、英语的教师,不懂华语有甚么要紧?

在现在一些高喊维护华文教育的“斗士”的推波助澜下,好像不懂华语的教师就无法教好学生似的,让更多的华小学生振振有词的把自己的懒惰学习成绩不好全推到这些“熊老师”的身上,这实非华文教育之福啊!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华校生(国中生及独中生),中学毕业后,英语讲得一塌糊涂,甚至不敢开口讲;讲马来语时也带著浓厚的华人腔(Kecina-cinaan),这难道是我们要的教育结果吗?

具华文资格华校出身的教师,国语英语程度好的並不是没有,但也不能否认有许多华校出身的教师教导英语国语时的尷尬,比如用词错误,把“举手”说成ambil tangan,把kami说成kita,把“归宿感”说成perasaan balik rumah,这种怪里怪气的国语也时有浮现,这倒不如直接用国小毕业或家里讲英语(不諳华语)的教师来教会更准確,尤其是英语的標准发音大部份华校出身的“英语”教师都未能掌握好,比如说餐馆这个字,大部份的“英语”教师都照马来文的拼音来唸,唸成res-toran,把警察唸成po-lis,这是很糟糕的教学啊!

有一位把孩子送去华小的马来家长说,他孩子回家朗读国语课文时,把每个国语音节长短一致的吟唱,他说,进了华小,连讲国语都“华小化”了,以后不知会怎么样?

我想,坚持要把不諳华语的好教师一併调走,对华小来说,是一件非常不理智的事。当然,多余的名额和太懒太差的“教师”不在此例。

办教育,要有办教育的宏观和远见,一味喧哗吵闹,不回到原点去处理问题,对华人社会的素质提昇及教育发展却未有帮助,实在令人感到担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水 20120327

27-03-12 提昇就业待遇

日前经过一家著名快餐店,门口置放著招聘立牌,乍看下无法相信眼见的事实,於是又心寒地看了两遍,结果证实我的眼睛正常,只是想不到当时下最低薪金制及印尼女佣为热门课题之际,竟然还有企业以“待遇从优”的姿態开出如此令人“汗顏”的薪金。

或许有人会说,倘若坚持提昇员工的福利,会导致营运成本的增加而进行裁员,这样的公司就让它倒闭吧,別让它佔著茅坑又不拉屎。在一个提倡以人为本的资本主义时代,“一將功成万骨枯”,牺牲个人福利而成就整个企业的思维已经行不通了。再者,若一家企业连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能公道,我们又岂敢奢望他有良心地对待顾客?如果无法为人们尤其是自己的员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该企业早就失去了社会意义。况且,我相信只要一个行业没有被垄断,同时市场的需求还在,其他的同行或新的企业会崛起填补空缺,创造就业机会。

適逢华教日前举行325大集会,向政府反映华校师资短缺的问题,虽然这问题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但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是主要问题。根据经济理论,当需求高,供应低,物將以稀为贵,该物涨价是自然的规律。假设当有一天医生对病人的比例急升至一对一万,医生的身价就不是今天的所能同日而语了。只可惜我国的行情特殊,不管华文教师如何严缺,其身价始终如一。

从早前物资缺乏的时代,到现时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依旧要求为人师表的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尤其在我国还要背负著“民主大义”的沉重蜗壳。现代对於“俯首”的定义已经从含辛茹苦,刻苦耐劳,变成没有尊严。別忘了,教师和常人一样上有父母,下有儿女,教他为了民主大义而苟置孝慈之心?这样的话,谁开得了口?

著名精神导师克里斯提纳穆蒂曾说过,我们应该奉养教师如我们奉养僧侣或其他神职人员,让他们能够专心一致地传道解惑,不受生计难题所困扰。且看看每所大学中文系人数的男女悬殊的比例,很多疑问都可以获得解答。

希望相关单位能关注中下阶层和教师的生计问题,並採取相应的措施如坚持实行最低薪金制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顏”。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千秋过客 20120327

27-03-12 鄙视暴力

25年前的吉隆坡天后宫集会,朝野政党能够同仇敌愾的反对当局调派不諳华语教师到华小任高职;25年后,为何同为华教抗爭,却节外生枝,闹出企图攻击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事件?

人们之前强烈谴责,2月26日檳城“绿色盛会2.0”发生的打人事件,为何却不严厉谴责“325华教抗议大会”的企图动粗行径?

只能够这样说,大马的政治斗爭已经进入白热化,朝野政党支持者及民眾的情绪已经被挑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已经成为政治的主轴。

不幸的是,325华教抗议大会的焦点原本是“儘速解决华小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却因为企图动粗事件而转移了视线,谁还记得大会通过的4大提案?朝野政党因为此事,爆发口水战,都忘了更重要的工作。

不管是绿色盛会2.0、325抗议大会或其他场合发生的暴力事件,都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討。

首先,不容否认的是,政治已经扭曲了人们的是非观念与判断能力,双重標准已司空见惯。

对方打人就舖天盖地的痛斥,自己的支持者企图动粗,就指是受害者自导自演或罪有应得。再这样下去,大马政治不止是提供笑料,还会继续沉沦。

暴力行径不新鲜,令人担忧的是,就因为越来越普遍,大家会日渐麻木。

政治人物忙於做秀,却完全不理会支持者的暴力行为,甚至是殴打事件,就是在纵容。

是非標准只有一种,不应为了政治,而玩弄法律;若朝野不遵循既定的游戏规则,选举也无法化解矛盾,社会將动盪不安。

最可怕的是,个別暴力事件可能演变成集体暴力,国家將毁於一旦。

其次,若怨气和情绪一直被挑起,却没有宣泄的出口,將变成暴戾之气,以致失控。

怨气的积累可能有数十年,比如华文教育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也可能是突发事件,比如稀土厂威胁民眾的健康。

当怨气在上涨,对峙就日益激烈。怨气会掩没理智,不管用甚么手段,击倒对方就是正义之举。

挑起情绪,包括挖掘当权者的丑闻,也有强大的吸票效应;情绪日益激昂,理性就会相对消减,即使执政党做得好也无济於事。

因此,当权者必须听取民意、调整政策,来舒解社会怨气,以免怨气变成情绪票。

一个容忍甚至推崇暴力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问题的社会。我们应当鄙视暴力,否则暴力將摧毁法治和文明。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20327

27-03-12 激情过后,教育应回归专业

群眾因为愤怒和不满,故而向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喝倒采和嘘声,这点我们可以瞭解,也可以谅解;但挥拳及丟掷水瓶和报纸等行为,確实不该。

325华教救亡运动的基调是和平的,诉求是理性的,目標是正確的,不容被一两个人过於偏激的行为而模糊了焦点。

无论如何,当逾万人潮从会场散开,当万人的怒吼从激动趋於平和的时候,也是各方需要开始冷静反思和深入检討的时候。

大会通过了4大提案,除了第二项有关“吁请教育部马上调走今年新学年开学时被派到华小执教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这一部份,可能会因为个別华小的特殊情况,而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之外,其他的部份,都是华社一致的呼声,但愿政府听到了,也能因应华社的要求,让教育免於政治意识和种族思维的困扰,回归到教育专业的正轨发展。

我们必须认清,实施平等的多元语言源流教育政策,並根据需求培训足够的华小教师,一劳永逸的解决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乃是325华教救亡运动的大目標;至於“调走今年新学年开学时被派到华小执教的不具华文资格教师”的要求,则在执行上,可能会面对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或需从长计议,不能“一刀切”。

个別的华小,可能出现个別特殊的情况,几时调走?如何填补?是不是应该依据需要而保留若干位的不具华文资格的语文老师?这些问题,都需董家协、校方和督学进一步去衡量、研究,以作出符合教育专业的决定。

华小必须强化国语和英语的教学素质,这一点,相信没有人反对;问题是,该採用甚么教材、该调派怎样的教师来教,却是见仁见智。无论如何,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只应免於政治现实的捆绑,也要摆脱种族的思维,避免被误解为在“排挤”友族教师。

坦白说,我国的华教问题,盘根错结,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当前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在这方面,董教总和各相关华教组识,还需搁下歧见,作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寻求共识,为再创华教的辉煌而心手相连。

毫无疑问,325华教救亡运动反映的,是当前广大华社的要求和期待,“希望以后再也无需举行抗议大会”,不只是董总顾问郭全强的心愿,也是全体华社一致的呼声。但解铃还须繫铃人,政府能不能以更开明更包容更民主的思维和心態,在教育政策上作彻底的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大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明华‧20120327

27-03-12 董总別再搞嘴皮斗爭

董总號召的325华教救亡运动――抗议华小师资严重短缺大会,能够激发超过万人参与施压,看来是把握来届大选近在眉睫的时机发难,因为选择这时间发飆,政府就得审时度势应就於有关诉求,否则就会使华裔选票进一步流失。教育部对华小诸多刁难和不可理喻的行政偏颇和打压,也应得到这样的“教训”。

不过,儘管人人都佯装教育不要政治化,它还是在这轨道上运行。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虽不支持抗议大会,然而到场取经,入门也是客,但却遭到群眾叫囂喝倒彩,呼喝他“下台”,如果说董总幸灾乐祸,暗自窃喜並不奇怪,这是宣示群眾势力的戏码。董总甚至对魏家祥险些被人挥拳揍脸置若罔闻,既没有以主办者安抚群眾情绪,也没有以主人家身份向嘉宾慰问致歉,叶新田拿甚么华教价值观向华社交代?

这种事发生在华教神圣殿堂的董教总教育中心,真是不忍卒睹。一个为百年树人斗爭的团体举办大会却出现这种粗暴的举措,反映出华人內斗內行的本性。当然,反对党也藉助这个平台混水摸鱼。

董总並非以“敢同恶鬼爭天下,不向霸王让寸分”的无畏精神为华教救亡。实际上,华小师资荒缺已延续发生三、四十年,董教总与歷届马华副教长纠结在这课题上的责怨也从来没有间断,只是年年如此重复去年的故事。

如果马华副教长当家不当权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而董总数十年如一日寻找马华理论,本身形同向弱者嘮嘮叨叨。假设一位妻子每天咒骂丈夫没出息,这个有尊严有见识的女人就应离婚求去。同样的,董总若不能从华裔副教长得到满足,就应转向他的上司教育部长提出华教的合理权益。

叶新田掌董总,多年来在嘴头上数落教育部以维持铁肩担华教的门面。隨著內阁任命以魏家祥为首的教育部特委会快刀斩乱麻,以8项方案长短期解决师资问题,导致抗议大会誓师的气势被削弱,也许叶新田一眾信心缺缺,以致需要在各华文报章刊登广告,写著“起来吧!起来吧!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万眾一心,捍卫华教”这种口號吁请民眾参与抗议。去年709净选盟示威游行,今年226反稀土的绿色盛会,根本不必花钱打广告,却吸引数以万计的志士共襄义举,董总的威信若不能感召华社自动自发参加,也就该检討了。

叶新田在325前两天对大会的合理性也有心虚胆寒的表述,他说,“好像我们射箭(现在)不是箭在弦,而是弓弦上的箭已发出去,只是还没打到红心,所以,现在叫我们拉那个箭不发,大概也不行了。”

其实,如果董总有號召群眾的底气,叶博士就不需要把弓箭说得婆婆妈妈,简单俐落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势在必行”,就足够展现一番气概。

抗议大会终於在华团、行动党和公正党支持者加持下呈现一片壮怀激烈。华团在1986年曾首先发起政党两线制並壮大反对党运动,並在近年代萌芽成为反对党的斗爭目標,这种潜移默化造就了民联的崛起。

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和华裔领袖强调发扬母语教育,公正党和行动党领袖也前来一壮声势。董总原本可以顺籐摸瓜,要求民联表明立场,倘若入主布城,是否会把华小独中纳入国家的教育主流;但是,董总中人虽然有份主张两线制,却在这重要课题上滤嘴噤声,曖昧態度令人费解。

经过抗议强心补气之后,董总和教总、华总、教专及全国校长职工会的代表又得回归原点,回到教育部特委会的圆桌会议再砌商解决师资短缺之道。可以预料,由於董总对教育部的运作和措施有信心危机和疑虑,必然又与魏家祥通过媒体再战江湖,念叨不休。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放‧20120327

27-03-12 全球核安阶段性恶化危机

核武器的梦魘绝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各国纷纷裁减核武而消遁。刻在首尔核安全峰会上围绕如何制止朝鲜核试所引发的爭吵再一次警示世人:核武竞赛尚未终止,隨时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核武依然悬在我们头上。更重要的是,谁能绝对保证核子战爭永久不会爆发?在核武没有被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前,谁的承诺又真正值得信赖?这是人类没有本钱冒险打赌的问题。

“核不扩散条约”施行半个世纪以来,成为军控领域最具普遍性的条约,在遏制核扩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保护了世界和平。但今后不论是限抑或无限延长,都势必对条约不公平、不完善之处適当修订或另行附加补充条文。例如条约对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所规定的义务並不平衡,没有保证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没有明確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无核国家、无核区使用核武器,也没有禁止在无核国家领土部署核武器,有核国家没有承诺自己不再发展核武,更没有作出彻底销毁核武的期限。凡此种种,使条约显得霸气十足,確保的是有核国家的优势,颇有“只让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

平心而论,稍有民族自尊心的国家怎么会甘心落后於人?在战爭阴影没有消除的情况下,和平来自威慑。朝鲜、伊朗发展核武甚至进行核试,其心態莫过如此。没有核武器,又怎能使自己的安全在战爭时免於受到威胁?即使在和平时期,拥有核武器確是一个国家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恰好是5个核大国,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此次全球有53个国家领袖与联合国、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等代表参与核安全峰会,制定加强核安全的具体目標,但小国並不是傻瓜,由於担心无限期延长条约后对有核国家在条约中,应履行的义务失去制衡作用,所以对美英俄法等西方国家无限期无条件延长条约表示反对。他们主张延长若干確定的时间,以便定期审查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执行情况。

90年代初期才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中国,在此问题上立场介於两个极端之间,提出顺延的主张,既反对延长一个確实期限的选择,又认为应当明確指明无限期延长方式,不能理解为允许核国家永远拥有核武器的特权。如今核不扩张条约已被朝鲜將试射卫星所打乱,美国炮轰北京纵容朝鲜挑衅,因此这次峰会也成为中美国围绕朝鲜问题展开外交主导权的角力场。而事实上,此次朝鲜运载卫星的火箭与长程导弹技术相同,美日与朝鲜对此次发射真正动机各执一词,中国专家则直指美日共同演戏,以反对朝鲜发展核武。

此次核安峰会,除了核不散条约內容修改、补充外,也致力於落实2010年华盛顿峰会承诺,5个核大国应以身作则,积极裁减核武並落实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尤其是以世界和平保护者自许的美国,更要率先行动,美国希望他国不要成为核武国家,就应在裁核问题上多作表现,如裁减核子武器规模,並降低核武在美国战略计划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此一方面藉此爭取各国支持续延禁核扩散条约,一方面可鼓励他国不发展核子武器。

虽然一些核大国出售给伊朗、朝鲜的核子技术並未违背国际法规,但不能不考虑买主是否利用核技术作为恐怖用途,而这也是首尔核安峰会的主题。奥巴马总统日前警告伊朗,以外交方式化解伊朗核计划引发的僵局,时间所剩无几,美国似乎要利用峰会做最后喊话,但此种心理战术成效有限。

加上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峰会主题几乎被模糊化了。不管这次核安峰会是否能就核管控获得共识,必须指出的是,防止核武器扩散並非最终目的,而是实现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因此,美国战略研究学者史奈德(JackL.Snyder)所说的核武阶段性恶化才得以避免。虽然如此,核武器终究还在,不可能绝对保证万无一失。

人类免於核武梦魘的唯一出路,就是像全面禁止生產生物武器公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一样,制定禁止核武器公约,促使有核国家在有限日期內彻底销毁核武器,並建立起全世界范围內有效禁止核武生產的法规和监管机制。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 20120327

27-03-12 与敌共枕

香港特首选举,最精彩的是互相掀底。

选举前,梁、唐两位候选人,都是仁人君子,拔萃精英。

梁振英苦学出身,奋发有成,代表港人向上提昇的精神;唐英年家学渊博,气质颇佳,象徵香港文明的底蕴。

选举开跑后,揭发梁振英曾经在政府工程投標中,滥用权力,私相授受;唐唐则是知法犯法,在自己家中违法扩建豪华地宅。

这是机密,如果没有內幕消息,媒体无法揭露。

接下来,传出梁振英是地下共產党员,而且和黑社会有来往;唐唐更大鑊,被爆地下情人接二连三,还有私生女。

原来,君子只是套上毕挺的西装,柜子里其实藏有骷髏;若不是自己人搞鬼,柜子不会自己开启。

在竞选最高潮的电视辩论时刻,对著所有港人,唐唐公佈梁振英主张动用防暴队和催泪弹对付示威群眾,还建议限制香港商业电台的执照期限。

这一次,梁振英措手不及,没有爆出新料,只能在唐唐的私生活和违建上穷追猛打。

真相大白,知道真正秘密的,往往是枕边人。

梁振英和唐英年过去同在港英政府共事,后来都是亲中的建制派,也是特区行政议会的同僚,在同一个园里,是狼或猪,彼此都很清楚。

过去没有竞选,狼猪共处,相安无事。

一场竞选,互相掀底,港人大惊,震撼政治之阴暗。

无须紧张,天下政治都是一个样;只是,竞选和竞爭有个好处,就是让阳光照进黑箱里,掀底固然不是优秀的中华文化;但是,却等於搓开一个洞,让人民看看里头到底是甚么。

咱们雪州政府,也是同一个情况。

阿兹敏阿里揭露,被撤去行政议员职的哈山阿里,装修办公室花了30万令吉,主办研討会用了50万令吉。

哈山阿里在马来社会,把自己突显为一股宗教和道德的清流,而今被揭开另一面,这也不必惊奇。

哈山阿里惟一不服的,可能是昔日同僚,竟是今日的揭秘者。

只是,人民不解的是,为何哈山阿里的行径,不是在他担任行政议员时被揭露?

同样的,梁振英和唐唐的另一面,为何不是在他们竞选之前被揭发?

政治有点虚偽,但是,幸好有竞爭,才能发掘一些真相。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27

27-03-12 “高人”

彭亨州务大臣安南耶谷在主持书展开幕礼之后,公开、任意地演了一齣“三骂记者”记,这一幕在政治与媒体圈里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位大臣一骂丧人胆,二骂费思量,三骂风波起,有人就忍不住“开玩笑”地说:“安南大臣比起其他暗地对付和干预新闻工作的政治人物,要‘率直、真切’得多了。”

在东马,某些政治人物仗著位高权重,常干涉媒体对新闻的处理,甚至认为媒体服从、听命於政要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这些“高人”干预新闻的范围很广,也很细,“发功”干预的时段,或在记者发稿前,或在新闻见报后。干预事项包括內容、標题、照片,甚至是新闻里的一个字眼。

当然“高人”的干预手段比安南大臣高明得多,干预过程中都是“好好细说”或“开明批评”,看来“理直气壮”、“不慍不火”又不失身份,但平和的语调,暗藏威慑。

儘管常对媒体指指点点,然而每每出席与新闻媒体与新闻自由有关的活动时,这些“高人”总会瞬间顿悟,比媒体人更崇尚新闻自由、对新闻工作者有著无限的敬意。除此之外,还滔滔不绝地论述记者须具备的操守和专业態度。

安南骂得出面,也出位,惊悚万分。但“高人”骂得不出面,也不出位,但令人想起伤人不见血的冷箭。

有这种“高人”的存在,言论自由必然受到无形的箝制。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詹雪梅‧20120327

27-03-12 赴会是正确的决定

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突然”出席华教救亡运动抗议会,顿时成了大会的焦点,而且情绪激动的出席者及民联支持者过激行为,也“成就”了魏家祥。

没有多少人会记得行动党、公正党、伊斯兰党有多少议员出席大会,但大家都记得魏家祥。无论是平面、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无不以魏家祥的出席及被攻击作为重点新闻。

在大会开始前半个小时,会场已经盛传魏家祥将会出席,此时逾千名反对党支持者就在大门口至舞台前座位布阵“恭候”他的光临。大会开始前10分钟,魏家祥一现身,迎面而来是嘘声、倒喝彩手势,与反对党议员抵步受到的掌声喝彩待遇是天渊之别。

面对“下台”声浪及鼓噪叫嚣,魏家祥一脸微笑(或苦笑)。他不会不知道今天赴会会面对的结果及风险,很多人情绪激昂辱骂他,甚至有人上前攻击他。但是,现场还是少数人认同他的勇气,对他到来报以掌声,甚至准备在致词时对他严厉批判的演讲者,用词与语气也收敛了,还为他暖颊。

面对群众良好示范

能给魏家祥出席报以掌声,并不是吹捧,而是他至少做了一次良好示范,即能面对群众。有人说他在做戏,以“弱者”姿态现身是旨在提升形象,塑造勇者形象。

但试问,能在一全面抨击政府,还有辱骂狂嘘自己的会场,坐到90分钟一直到散会,这股勇气及气度并不是每个从政者都有。

民联布阵呛魏家祥

魏家祥选择出席大会是正确的决定,也可以说在政治上是正确决定。他提到,本身的出席受到正副首相、马华总会长认同,且嘱咐他前来现场聆听民意,这可被解读为国家领袖可间接认可抗议大会的民意代表性。

相对民联出动了逾千名支持者,是以支持华教之名到现场,还准备了许多宣传布条及海报,还布阵呛魏家祥。不过,董总纠察人员都及时阻止了这些“小动作”。

不管是在保护魏家祥人身安全及推护董教总为华教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的立场,董总都做到了,这也值得赞赏的。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刘为义 20120325

27-03-12 开诚布公为华教

“董总3·25华校救亡抗议大会”在雪兰莪州加影董教总教育中心如期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热爱华教人士一致通过四项提案,其中三项提及华小师资短缺的解决方案,另一项则是呼吁政府检讨现有的教育法令,以便公平合理地实施多源教育政策。

三项华小师资解决方案包括(1)调走不具华文资格华小教师,同时,将之前调走的具华文资格教师调回华小;(2)为不是主修国、英文,却已在华小教导国、英文超过3年的具华文资格教师举办在职训练;(3)恢复以华文为主要媒介的华小师资培训制度,设立师范课程华小组和制定妥善方案来培训华小师资。

抗议大会的四项提案,反映董总及华教团体不单止希望政府制度化华小师资培训,更希望政府能修订更为华社所接受的教育法令与政策,确保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健全及永续地发展。

其实,董总抗议大会的提案,都是关爱华文教育者耳熟能详的诉求,只是类似华小师资的华校课题总是一再出现,一再燃起华社及华教人士心中的怒火,而政府当局在问题发生后所采取的灭火行动,充其量只被视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敷衍行为。

就好像教育部副部长拿督魏家祥博士日前提出的华小师资八项解决方案,一出炉就被董总形容为一项刻意阻挠3·25抗议大会的“应景”措施,认定这又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

华校和华小课题拖延已久,没有诸如董教总等华教团体跟马华及华裔部长的努力配合,问题将永远无法获得有效解决。

而最重要的是,朝野双方必须把最真诚的一颗心掏出来,开诚布公地讲出本身的需要与困境,如此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太多的互不信任与提防,只会让所有的互动都虚有其表。

马华署理总会长兼卫生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日前指出,根据内阁的决定,“华小师资特别委员会”是个长期运作的固定委员会,而且将容纳董教总等单位,以期通过圆桌会议的方式尽速处理问题;这方面,作为在内阁里的主要华人代表,马华有必要跟所有华教团体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以便该特委会在往后能够有效操作。

就华教团体而言,尤其是长期为华校权益进行抗争的董教总,他们心中最害怕的,莫过于一旦参与政府所设立的委员会之后,会沦为政府的漂白工具,因此,马华和华裔内阁部长必须想方设法,解除华教人士的这道心理障碍,不然一切努力都将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华小师资特委会”再次召开的时候,朝野双方必须求同存异,彼此只可努力求同;因为将彼此存在的异议化大,最终只能够亲痛仇快,于事无补。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社论 20120326

27-03-12 网媒为325集会泼冷水?

星期天有到加影,参加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的,全程感受满腔热血,震撼人心!

华教到了最后的关头,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团结捍卫最后的教育堡垒!

可是,网络媒体为何不识好歹,为这项集会大泼冷水,甚至呼吁人民不要出席,等同杯葛这项公民活动呢?

网络媒体《当今大马》,於325最后一刻钟,张贴政治大诗人郑云城新作〈325前读歷史〉,借用其口虚假地號召读者温习歷史,结论是不必报到。

作者自己说:一提起325/我就全身乏劲/到董总/32.5分钟的车程不到/我却寧愿留在家里/努力的温习一遍/歷史……接下来,他扮成歷史学家,告诉你1999年甚么甚么,更早年代1982年又甚么甚么,所以读诗的,千万要举一反三,325集会因果循环,一样轰动开始惨淡收场,筹码连本带利的赔完,如此简单道理而已!

郑云城的歷史观念,显然如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互有参考。他选择记忆某些片段,又忘记另些片段。成王败寇,一定要有结果,不然就给他看不起。

他读歷史,似乎跳页严重,1990年代华教人士如林晃升、柯嘉逊等人,加入反对党阵营,为两线制埋下果实,当年如果没人做,今天我们怎么燃起希望?

几年前的新纪元风波,郑云城选择站在一方,他的那方不幸被推倒了,倒的一方通过一个华校基金会,依然对华校有贡献,今天也参加张掛横幅控诉华校困境。

郑云城却难忘牙齿印,君子报仇十年未完(晚),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这样做值得吗?

民联华基领袖大部份到场,连退出江湖多时的陆庭諭老师也挺身,各地的华教团体大约600个,他们都是傻呼呼地被“变质的董总”摆佈了?

有些待证实的消息说,董总刊登大幅平面媒体广告,呼吁人民踊跃出席盛会,但广告没有关照网络媒体,所以某些人就不高兴了。

说真的,有些巧合不由大家不信,今天的网络新闻好似冷处理了,不像709、226的气势,没有“滚动报导”,没有即时抢鲜,325集会当成普通新闻,就只有一位记者一位摄记担当大梁。还有,魏8点差点中勾拳的新闻喧宾夺主。

郑云城的新诗等著催眠又催命,连警方都尊重集会权利了,他却酸溜溜的搞破坏,幸好起码有一万人没有听同他的废话,这是好事。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长弓 20120327

27-03-12

27-03-12

27-03-12

27-03-12

26-03-12 正视华教大会提案

董总號召的“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昨日如期举行,逾万名来自全国各地关心华教的人士到场支持,证明华人爱护、捍卫华教的情操一直保持高亢,与25年前在吉隆坡天后宫举办的类似大会一样。

抗议大会亦获得朝野政党的支持,眾多朝野领袖及国州议员出席;魏家祥则以教育部副部长身份出席大会。星期日的大会气氛平和,一切顺利,然而当魏家祥现身时,却被一小撮出席者喝倒采,有一民眾甚至挥拳险些击中魏家祥,成了大会的一个污点。通过集会或者其他和平方式表达意见是公民的宪赋权利,我们应该以文明的態度展现公民意识,绝对不允许以暴力解决问题,或暴力对待与我们持相反意见,或者被认为无法协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的人士,何况魏家祥是教育部副部长,他现身大会是职责所在,主办当局和出席者应该捉紧机会向他陈情华教所面对的困境,而不是节外生枝;发生任何不愉快的事件,徒让大会意义和焦点被模糊,也会让有心人士趁机大作文章,更不利於华教爭取应有的权益。

有人形容325大会是堵塞了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喊口號无助解决问题,其实不然。事实上,政府之前若早有政治意愿解决问题,华社也不必劳师动眾,通过这种方式向政府提出诉求。

在325大会举行前夕,教育部针对解决华小师资不足问题,宣佈了8大短期和长期措施,显示政府听到了华社的心声,大会的举行的確让政府感受到了的压力,说抗议大会无效,是不確实且不愿面对现实的推搪说词。

但是教育部宣佈的所谓长短期措施也不过是应急之举,8大措施中有5项是立即生效的短期措施,包括授权校长聘请临教;立即调走约百名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小学低年年级国英文教师须具双语资格,高年级则由专修国英语教师执教,以及调走约20名不具华文资格的社会研究教师。这些问题是教育部官员安排不当,或者刻意刁难所导致,现在提出无疑是纠正官员所犯下的错误,除了纠正,政府仍须確保能够立竿见影,马上调走不具华文资格教师,並把从华小调走的具有华文资格的教师调回华小服务。以避免有“小拿破崙”从中作梗。

325抗议大会的主旨,就是要为华小师资寻求长远而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大会通过4项提案要求政府从根源著手解决华小师资问题,包括为不是主修国英文,但却在华小教导国英文至少3年,而且具有华文资格的教师,举办在职特別培训课程,以让他们同时也具有教导国英文专业资格;恢復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华小师资培训制度,设立师训课程华小组和制订妥善方案,来培训华小所需要的师资,必须把具备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优等的资格列为申请条件,以符合华小以华语华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需求。这些都是政府必须制度化推行的长期措施。

其实华教面对的问题何止师资短缺,华小在国家独立后,就被纳入成为政府学校。惟50多年来,华小问题完全没有获得政府的正视。师资短缺、拨款不足、建校迁校困难重重等等老问题,迄今都没有解决。所以,呼吁政府检討教育法令,实施多元化教育政策,確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享有公平合理对待,保障各源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是4项提案中最重要的一项,这也是华教走出困境的最大关键。希望政府聆听华社的心声,並在教育机制和行政措施方面著手,一劳永逸解除华小困境,消除华社隱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 20120326

26-03-12 香港之不变与渐变

梁振英当选香港特首,没有意外。香港的政治,早已铺设了一条直通中国的轨道,梁振英只是一个站长,確保未来5年到10年,直通车不会出轨。

如果和唐英年比较,梁振英的能力无疑较强。但是,他的左派背景,强硬的手段,虽然让中央安心,却令香港民主派人担心。

儘管梁振英口口声声要捍卫香港核心价值,不过,一般人认为他和香港的核心价值相差甚远。

香港和中国內地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前者的社会自由,法治观念,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竞选过程中,爆出梁振英曾经主张动用镇暴队和催泪弹对付示威群眾,以及要限制经常批评政府的香港商台的执照年限,显示他缺乏民主气度之外,更潜藏了威权统治的心態。

而他的经济政策,多了几分政府干预的色彩;香港曾经是全球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虽然绝对的资本主义有许多弊端,但是,它確是香港成功的要素之一;梁振英的强势作风,让香港企业界经济政策会有所转变。

虽然中央声称50年不变,但是,保证不变的是外在的法理制度,至於內在的政治文化,却是绝对要变。

如果香港还保留英殖时代的政治文化,难免让中央担心它的离心力,这不利於社会整合,也可能对內地產生影响。

因此,香港进入梁振英时代,要確保执行“弃英投中”的政策,进一步清洗英国殖民地时代的遗风,加速投向中国怀抱。

固然,香港回归以来,它和中国的经济依存性更高,往来更频密,但是,经济之外,港人和內地的情感关係,却走向相反方向。

97前后,香港人普遍对回归祖国有热情和响往,15年后,热情已经冷却,响往化为埋怨。

香港人一方面仰赖中国的资金,也依赖中国游客活络市场,但是,在文化上和心理上,港人却更加不认同內地。

从排斥中国新移民,討厌內地游客,抗拒中共政府的干预,在在显示香港人要维护香港特质的强烈意愿。

也因此,当1千200名“小圈子”的代表选举特首的同时,香港数十万市民,涌到香港大学排队投票,自己来选特首。

当然,这只是一次模擬投票,不受官方承认,不具实际作用;但是,港民要表达的是本身的意愿,包括行使选举的权利。

要向中央靠拢,又不得偏离民心,这是梁振英的两难,也是香港的矛盾。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26

26-03-12 华教的「运」和华社的「动」

若从1819年檳城五福书院的创办开始计算,华文教育在大马已经有將近200年歷史。200年华教史,见证了华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私塾到学校,从小学到大专(大学),从单一到多元,从零散到系统的歷史变迁,也传留下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事跡与人物。

这既是一部悠久的让人引以为豪的歷史,也是一部悲壮的充满坎坷的歷史。而贯穿这部歷史的红线是华人对民族文化的忠诚与执著,对华教运动的奉献乃至牺牲。

200年华教发展,结下纍纍硕果,那1200多家华小,60家华文独立中学,数十家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国中),3家华社民办大专,以及指日可待的大学,一切皆为大马及华社贏得自豪,亦贏得尊重。目前而言,大马是中国之外华文教育规模最为庞大,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度。这是何等骄人的成就!

令人惊讶的是,简单回顾歷史,会发现一个不寻常而又太寻常的现象:华教运命每一次皆是在华社维护华教运动中保存生机火种,进而生发茁壮。简而言之,即以华社之「动」促华教之「运」,乃至以华社之「动」保华教之「运」。

说不寻常,在於华教必须以某种运动方式来促成发展,而这种方式太过常见则又相当寻常。例如,择其大者有復兴华小运动,有华校登记运动,有復兴独中运动,有申请独大运动,有支持保卫白小运动,有反对集会用语运动,有抗议华小高职运动,有反对英化数理运动,以及各种不间断运动式的「备忘」、「宣言」、「诉求」、「建议」等,都必然包括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內容,当然还有最新的325抗议华小师资严重短缺的华教救亡运动。

这种以非常规手段达到常规目的的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显现出华社万眾一心眾志成城捍卫与发展华教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华教举步维艰动輒得咎被边缘化乃至被打压的困境。显而易见,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华教运动不一定就带来华教的好命运。最为惊心动魄的例证,即是1987年抗议华小高职运动之后的「茅草行动」,有超过百人被逮捕入狱。

华教运动不应是大马社会常態

儘管如此,华教运动仍然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报载,董总署理主席芻寿汉较早前表示:325华教救亡运动是个长期运动,直到华教数十年的不公平及不合理现象获得解决为止。董总主席叶新田更强调:325抗议大会后,华小师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地的抗议活动將会如星火燎原般展开。言谈中昭示华教运动在未来一段时期仍然不可避免发生。而这又是何等的无奈与悲情!

放眼大马临近国家,印尼、新加坡等曾经极力排斥甚至窒息华文教育的国家,现都已经幡然醒悟,开始实施开放鼓励华文教育政策。鉴於此,大马似乎更加没有理由对自身长久具备优势视若无睹,缺乏敏感。毫无疑义,作为大马多元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华人的进步同样是大马国家民族的进步,华教的发达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发达。对於承认文化多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优势,標榜「亚洲魅力」所在的多彩国度,政府保护支持各民族语文教育,建设与维护各民族多元文化,应该顺势而为当仁不让才对。

也因此,无论华教运动如何和平如何有理有据有节,也无论其结果是意外的歹运还是难得的好运,华教运动都不该是大马社会一种常態。正常状態无非是,政府执行合理公平的政策,社会能有健康成长的华教。易言之,华社没有「动」,华教也有「运」。

事实上,大马宪法已经赋予各种源流语文教育以基本权利和平等地位,华小(及泰米尔小学)也已经成为大马国民教育体系中必要的一环。而歷届政府均有高官显要曾经做出种种解决各种不公问题的承诺,可惜往往沦为「空头支票」。由此可见,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於法理、资源甚至能力,而在於权力掌控者有没有坦荡诚意,政策执行者有没有行动力度。

须知,茁壮发达的华教不仅是大马多元社会和谐多元民族共荣的证明,也必然有助於塑造更为持久光明的「亚洲魅力」。倘能良性发展,或许有一天,大马会成为「世界榜样」——打造出地球村中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生终极发展的理想模型。

这一天绝对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邵宝辉 20120326

26-03-12 请尊重他们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时,教我们英文的是一名姓陈的女老师,学生都叫她Miss Tan。那个年代,Ms的称呼还不通用。陈老师受英文教育,不懂华语。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上过三年的英文课,和陈老师沟通,基本上不成问题。遇到有英文生字解释不清楚,陈老师就会翻开她的英汉字典,要求班长大声唸出华文的同义词。

董总发动「325华教救亡抗议大会」,抗议政府未能妥善解决华文小学所面对的困难。其中一个抗议重点是教育部没有调走在华小任职,但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

对於华教界的指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不諳华文者在华小教书,从来就不是新闻,家长也很少投诉。一般来说,如果他们教高年级的国、英文科,不会对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华小真正的难题是师资不足。这也难怪,早在我那个年代,许多同学都已经表明教书是他们的「最后选择」。原因不外是教师薪俸低、责任大、吃力不討好。具华文资格,又愿意当老师,又被录取的只怕为数不多。

教育部和华教界人士原本是应该对症下药,共商对策:如果是金钱问题,政府应当为教师提供更佳的福利;如果是师训班收生条件太严,那就放鬆一些。

遗憾的是,华教界过於强调教师的华文资格,於是就把师资课题演变为「华教课题」,进一步让人联想到「政府欺压华人」。

华人向来讲究尊师重道。一名教师即使不諳华文,只要他尽责、有爱心,也值得我们尊重。

我唸五年级时,陈老师还是继续教我们英文。那一年,她结婚了,丈夫姓蓝。婚后第一天上课,她踏进课室,学生向她行礼,高呼「Good morning, Mrs Lam」弄得她都靦腆了。我可以肯定,同学们都非常敬爱她…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周庆祥 20120326

26-03-12 我们是被劫持的一代

325前一天,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她问我,而且问得很鬼祟:「喂,明天你去不去?」325?我劝她在家睡到中午好了。盖下电话,我不自觉地哼起崔健的歌:「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快…」还记得2009年林肯智一拳血染叶新田,那一拳是名副其实的「打出实话,打碎谎言」,叶X3露出急扯白脸穷凶极恶相,可谓大块人心。当年,叶新田企图誑惑人心,声称「这一拳令华教运动淌血」,言下之意,他就是华教运动,华教运动就是他,劫持华教大言不惭。

叶新田领导的董总,確实写下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战绩」。往事只能回味,不宜纠缠。尤其是那些汗顏无地的情节,比如新纪元风波的眾多纠纷、独大有限公司欲把公產私有化的风波、抨击林连玉基金主席杜乾焕反董教总、还有《华教常识比赛》那道耐人寻味的问题:「不满董教总新纪元学院没有续聘他为院长而出书污蔑董教总变质的人士是:A.朱齐英;B.杨善勇;C.柯嘉逊;D.罗志昌」等,战绩林林总总,但是篇幅有限,不宜一一陈述。

那么叶新田领导的董总,是否还是华社眼中的华教最高领导机构?根据报导,325当天「万人挤爆董总」,万眾一心支持《325华教救亡运动──华小师资严重短缺抗议大会》。看来董总重拾在叶新田领导下不曾沾过的光彩,再次引领不曾拥有的风骚,代表华社提出诉求,要求政府全面解决华教师资问题。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快,莫非,人民真的是善忘的么?郑云城在《当今大马》发表一首诗,开头就写道:「一提起325/我就全身乏劲/到董总,32.5分钟的车程不到/我却寧愿留在家里/努力的温习一遍,歷史」。不是郑云城不明白,这世界变得快,只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它坚贞不渝。就如大选前华团的诉求,大选后飘荡在风中。除非你已忘了1999年董总等华团发起「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大选诉求」,胜选后,承诺呢?老马打完斋把和尚送回唐山,董总则难掩一脸的肥油,还有华团的勇气呢?

「逐渐失去號召力的马华/聚集號召力/怎么汇集成一股华社的力量/怎么在大选前被国阵用一点华教的甜头/作为诱饵/一网打尽」,郑才子的感怀,一诗难尽。文字如「发展」一词被劫持,把侵权合理化了。如今,民意也被劫持了,一条条诉求,唯恐最终沦为政治的「潜」条件,交换了利益,出卖了民意。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 杨艾琳 20120326

26-03-12 魏家祥心在淌血

325华教大会不但成功召开,从头到尾也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间中发生有人向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挥拳的意外,那只是美玉之瑕、太阳的黑点,根本就不影响既有的完美和光芒。

拳未到肉,魏家祥的心就开始淌血,自是夸张到离谱!就算他的心果真十分脆弱,动不动就淌血,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巴剎买菜的师奶阿嫂都知道,只需首相纳吉在他的胸口轻轻揉一揉,他的心就会马上止血,而且开出一朵怒放的红花!

说真的,魏家祥突然出席华教大会以及险遭老拳击中,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受益不浅!其一,他身体力行,亲自体现首相纳吉聆听民声的诚意,功在党国,身价大起。其二,身为教育部特委会主席,能够亲眼看到华教运动的实力,並亲自听到热爱华教的呼声,同时感觉到在场群眾对现行教育政策和制度的高度不满,今后的工作或许就有机会受到肯定。其三,当场徵得董总主席同意出席特委会第三次会议,犹如把脱疆的野马拉回马槽,確实足以维持特委会的权威性,並继续操作。

要知道,魏8点的最大败笔在於没有突显废除临教措施,彻底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诚意。而且,魏家祥自己强调特委会属於永久机构,难免令人想到他阁下也认定华小临教是一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长期使用「无比膏」。这种认知跟董教总等华教机构的意愿不仅相距十万八千里,也有背道而驰,越走离得越远之势。因此,他如果真的有华教的心,確实要为华教的前途贡献一点棉力,首先便得拉近自己跟董教总在认识上的差距,否则,「我心淌血」的机会就不止於这一回。

无论如何,魏家祥到底还有一丁点华教的心,在淌血之余仍能够理智地表示不予以追究,实在难能可贵!相反的,马华总会长蔡细歷的態度就差得太远,他不但「严厉谴责」挥拳之举,还认定那是反对党惯用的粗暴文化,显然志在將董教总跟反对党放在同一个箭靶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胡排 20120326

26-03-12 给笔不给墨

「今天在场的只有我一名马来人,虽然不能够说是代表马来人或是政党,我想说的是如果我是一名华人,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感受?因此华教的问题,也是全民的问题。」

出席峇都巴辖华团声援325抗议大会的交流会,《东方日报》3月24日SC3版报导,人民公正党当地区部主席赛哈密阿里当日还说:政府赋予人民学习母语的权利,也同意开设华小,然后没有委派充足的师资,宛如「给笔不给墨」。

因为给笔不给墨,因此「写不出字」。赛哈密阿里此说,想必因为体会他的公子长年练习书法之经验。可惜,教育部领导,上至魏八点,下至小不点,都不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

此事说来,由来已久。《董总50年特刊(1954-2004)(加影:董总;2004)內收的〈华小问题研討会总结〉说:1973年派遣不諳华文者出任华小学校长书记;从这年开始,师训学院华文组的主要媒介语为马来语文。(页991)

类似的故事,罄竹难书,一言难尽,入目皆是。一旦对照台东大学华语文学系副教授的〈语言平等与少数语言权利──芬兰瑞典语的语言地位规划〉(注)的那一些发现,犹是叫人感慨万千:

5.5%的瑞典语,为享有平等法定地位的官方语言,可在教育、法院、政府自由使用。《宪法》规定:只要13个学龄儿童,当地政府就需为他们开办母语的9年义务教育。

十年以来,来来往往芬兰,体验北欧小国的文化宽容,身为一个马来西亚人,读到这些文字,我有什么感受?瑞典语的问题,也就是芬兰全民的问题。那么,华小的问题,何以「给笔不给墨」?赛哈密阿里还在苦苦追问。

註:详文参见http://www.tisanet.org/quarterly/5-4-5.pdf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作者: 杨善勇 20120326

26-03-12 教育改革,改什么?

教育部日前宣佈,目前正在著手处理3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教育制度检討行动,並將在4月起举办对话会,向各界徵求意见,以制定未来的教育大蓝图。

此事攸关著未来教育制度的大方向,然而,当局在这一次的改革计划中,是否有能力打破现有教育体系的种种弊端,还是让人十分怀疑。

我国教育界现象最为引人詬病的其中一个地方,是政治决定影响教育政策。许多教育方针通常不是由专业的教育界人士或学者来制定,而是由政治人物说了算。

就以英语教数理政策来说,当年前首相敦马哈迪一声令下,就仓促实行,並未諮询专业意见,以及考虑现有资源是否足以有效地落实此政策。时移世迁,隨著新领导层的更替,当局又是在未广徵各方意见的情况下,仓促地取消此政策,又是一个政治决定。

至於扰攘数十年的华小各种问题悬而未解,更是逃脱不了政治牵制的因素。华小的困境,若官员拋开政治,若纯粹从教育资源分配欠妥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很容易获得解决。当局常抨击华教人士將此问题「政治化」,孰不知华小的问题本来就是政治因素在作怪。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向来以为国家的劳力市场栽培人力资源为主导。诚然,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著想,在擬定教育政策的时候,不能不將此因素考虑在內。然而,不应一味著重技术性知识的灌输与开发,而忽略了人格教育的养成。

大马目前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为主轴,从小学到中学,若完成整个政府教育体系,学生总共要面对4项政府考试。这样的制度造成学校教师在编排课程与授课 时,过於偏重於灌输知识,而忽略缺乏人文素养的栽培。笔者曾在小学担任过一段时期的代课老师,发现到学校老师对美术、音乐、体育等课都不重视,甚至有老师 把这些课当作「补习班」,给学生上考试科目的课,让他们做练习。培育一个个只有知识,但不懂欣赏「美」的学生,能算是成功教育吗?

政府一直高喊要朝先进国的宏愿前进,不断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因此,目前的趋势是重点发展理科,轻视文科。在中学阶段,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都会 安插在理科班,其次是商科班,文科班则常常被视为放牛班。造成许多人一窝蜂念理、商科。一个只注重物质建设,忽略精神文明的国家,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百年树人,要办教育,不能见林不见树。国家是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的,有了无数独立优秀的个人,才能造就伟大的国家。教育所应首先著重的应该是人,而不能只是把人当国家发蓝图里的工具或机械配件。要办好教育,应有这个觉悟。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林慧欣 20120326

26-03-12 问纳吉,也不会有答案

说起来真弔诡。大选何时举行,根本不应该问首相,决定大选日期者不是首相,而是大马选举委员会。

7名选委会委员在首相向元首寻求御准,解散国会后的60天之內,决定大选日期。根据《联邦宪法》,大选日期(提名和投票日)是选委会敲定和公佈,首相仅是宣佈解散国会而已。

当然,实际的政治操作却是另一回事。若你问选委会何时举行大选,他们大概会说:「等国会解散后,我们会在60天內决定。」

你问首相,他告诉你「《可乐》不会公开其汽水的秘诀」。无论怎么推敲,都不会有答案。前线的新闻从业员们都试过了,而且很多次。我们很难猜测大选日期。倒不如思考,困扰纳吉的內外问题解决了多少?

外在问题相信已经处理得七七八八,该解决的都化解(或暂时止住),如百万公务员的薪金制、养牛弊案、经济和其他爭议性强的课题。其余的是根深蒂固印象,或制度性问题,或受限於宏观环境和国际趋势,难以瞬间调整。

至於內在问题才是最头痛。巫统內部问题,胜望候选人与地方诸侯的爭线站,多个州属的大臣人选(吉打、霹雳、雪兰莪、吉兰丹和登嘉楼等)未能定案。大臣人选与地方派系纠纷有关。

妥善处理大臣课题,可降低扯后腿事件。其他內部问题包括,国阵成员党內难唸的经,以及东马政党的情绪和要求。这些情况看似不严重,若处理不当负面效应將辐射到其他地区。这些內部问题的处理程度应该是五五六六而已。

外在和內部问题的重叠,是另一个须关注的情况,比如莎丽扎和养牛弊案、沙巴非法移民皇委会和沙巴国阵、华教师资和华基政党、苏丹街课题与华基政党等。

此外,不得不提新选民的数据和角色。我们都知道新选民和年轻选民,两者看似相同,却不一样。

根据数据,大马约650万年轻选民(21-35岁),当中包括首投族、308第一次投票,或者在2004年和1999年投票的年轻人。惟,他们当中28%或约400万人未登记为选民。

308之后的新选民人数不断上升,2008年(13万)、2009年(28万)、2010年(85万)和2011年(113万)。

换言之,过去4年,新选民人数增加约240万人,佔1240万选民总数的20%。这群错过308政治海啸的新选民,將比其他年龄层选民,更珍惜手上决定国家和自己前途的一票。

另一批经歷308政治海啸和1999年烈火莫熄的年轻人,心中那团火隨时可被点燃和蔓延。他们对政策、政治、政治人物、民主、公正和自由有更高的追求。

第13届大选是纳吉首场寻求人民委託的选举,他须谨慎处理国阵面对的內外问题,以及新选民的挑战,才能以更漂亮的成绩执政,至少取得比阿都拉更好的战绩。

一旦上述问题解决得八八九九,才是最佳的选举时刻。这会是6月吗?抑或年尾?还是明年初?

老话一句,若搞得懂就答人,搞不懂就问人,没有人懂还可以问纳吉,但未必有答案。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 蓝志锋 20120326

26-03-12 「诚意」难解一滩死水

过去30多年,在我们为不平等的教育政策喊得声嘶力竭之际,各国在教育英才方面已有长足的发展。那情境有点像,人家已经坐上太空船飞向太空,而我们仍在研究如何製造一辆车。

最近才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否决每年增加6周有薪假期的瑞士,堪称是最爱公投的国家。在这里,政治不只是管理眾人之事,还是由眾人决定的事,无论大事或小事。

而这样的直接民主教育,既人人可投票,早在瑞士人走进投票所前,从小学教育就开始了。比如「如何排座位」这样的小问题,老师不会插手阻止,而是让全班举行班级议会討论,然后投票决定。

对小孩来说,排座位就是件影响他们每天学校生活的大事,要全班一起解决。在討论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不同」与「妥协」。

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已经是石器时代的教育方式。相反,以修补过错,代替报復处罚,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两个男孩打架了被带到校长室那儿等待发落。校长看到两位臭脸的男孩,像邀请贵宾一样,伸出手引导孩子坐下。

他眼神专著、语调柔和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你的感受怎么样?」校长像会谈主持人,让孩子轮流表达、彼此倾听、同理对方的感受。自己不批判,也不表达意见。

然后,他让受欺负的那方说出希望如何弥补,让犯错一方道歉后,又立刻安慰他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可是这一次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最后,还分別跟两人握手,感谢他们勇敢说出想法与感受。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这事就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山丘小学。师长高压指正,只让学生学到,当自己拥有权力时,也要压迫別人。没有真正被尊重的人,学不会什么叫尊重。

接下来,就举一个比较接近我们的例子吧。臺湾宜兰县壮围小学,在让低年级学適应、中年级学独立、高年级学关怀方面,採行了一个特別的模式--「大手牵小手」、让学长姐带学弟妹。

入学第一天,该校就让一年级新生和五年级学生隨机配对。接著,让每一对在全校师生、新生家长面前宣誓,「让我来照顾你吧」、「请多多指教」。一开始,大家都很彆扭,不知所措。

壮围的老师们,想出了软硬兼施的办法。首先,让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到食堂去拿便当。接著,又让小一和小五一起进行校外教学,或一起准备儿童节等庆祝活动。通过模仿跟学习,壮围小学的孩子,开始学习与世界建立一个相互体贴的关係。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无论是瑞士,还是美国,又或是臺湾,都在教育他们的下一代如何从我到我们,成为负责任、不冷漠、懂尊重、会思考的新公民。

人家不但在教书也在教人。我们呢?

彷彿为了拿世界记录,同样一个问题谈了30多年,依然无果。顢頇无能的官僚主义,只知道推来推去,不了了之;对上支支吾吾,唯唯诺诺;对下指手划脚,对同级则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再这样屁股指挥脑袋下去,安能拿出什么解决之道?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杜依玲 20120326

26-03-12 透视雪霹之争

当下,国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目前由反对党(民联)控制的4个州会有难吗?民联能取回霹州政权吗?除开槟城与吉兰丹没有太大争议之外,我们仅以雪霹为例做个分析,因为这两个州是双方倾全力以赴的前线州。

虽然要对雪霹作出预测性和假设性的分析并不意味客观公正,但也可从这四年的变化来探讨出其中的奥秘与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确定308是一个意外的结局,虽然不是离谱,但仍令人难以置信,因此,我们很难以正常人的观点来评估第12届大选的结果,我们只能用非常的眼光来审视第12届大选的结果是一个奇迹,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结局。

谁会想到雪兰莪与霹雳州的政权会改朝换代?即使在1969年的大选,雪兰莪与霹雳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雪州是14席对14席;霹州是19席对21席),但略占优势的反对党并未成功组成州内阁,因为民政的陈志勤并未同意行动党的吴福源(秘书长)组联合政府。自此之后,马来西亚的政局不再出现微妙的“僵局”,反而是执政集团的国阵一路来稳操胜券,轻骑过关。直到2008年的政治海啸出现,人们才相信民主是可以改变现状和打破常规的。

民联卷土重来艰巨

不过,霹州民联政权未及一年就重回国阵怀抱。原本国阵只28席对民联的31席,却因民联3名议员的背叛,顿然变成28+3对29席。后来又多一名行动党议员退党成所谓独立人士,形势为之一转,变成28+4对28席。在这种情形下,民联要在未来的大选卷土重来是十分吃力的逆流工程。

尽管在308时,行动党赢得所有参加的州议席,但现在走了两位议员,对未来的捍卫全胜是存在难度的;还有也要注意公正党的表现。如果公正党改革不彰显;尤其是在马来社会中争取选票不够落力的话,它能否保住7个州议席倒是有争论的。

一般相信回教党保持原来的6席应该不是大问题,但它还是成不了大气候。毕竟大气候是由行动党和公正党来共同营造,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

巫统夺雪力有不逮

由此来审视霹州的第13届大选,民联这一边如履薄冰,冷暖也多少心里有数。

至于雪兰莪州,它是公正党唯一拥有实权的州,如果来届的大选,卡立不能成功守土的话,对公正党将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此身为州务大臣的卡立不得不抖起精神面对国阵排山倒海而来的攻势。在这方面,国阵主席纳吉已将雪州列为重心之一,必然与民联起正面的对峙与斗争。

目前的雪州议会形势是国阵20席(巫统18,马华2席)对民联的36席(公正党15,行动党13及回教党8席),形势对民联有利。虽然不久前回教党的哈山阿里被开除党籍,掀起一阵涟漪,但看来无法影响大局,只是此位仁兄的反击是不可小视的。民联还得严正评估局势走向。

当然,除非回教党闹分裂,或除非公正党内讧表面化,不然巫统要一举夺回雪州政权有其力所不逮之处。

难承受失政权后果

摊开来说,巫统除本身的力量外,也得需要依靠友党有稍好的表现,不再被对方打得落花流水。如果友党没有给国阵增添筹码,那将是不容易翻盘的。因此现在的关键是看国阵整体的表现是否已处于最佳状态?有没有克制民联的绝招?如果没有的话,民联重掌政权的机会当比国阵大一些。

从这样的分析来看,霹雳和雪州的政情的形势是:前者国阵处于有利地位;后者民联占优势。没有任何一方面都有把握再变天,似乎维持现状已变成一个比较可以被接受的方案。

虽然雪霹州之争不是政党末日,但胜负对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谁也承受不起痛失政权的后果。轻则相互指责,重则会闹分裂,而使到党下沉。这是从事政治的人所输不起的耻辱。这样一来,在激烈斗争中,雪霹就无可避免地成为第13届大选的重头戏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谢诗坚 20120326

26-03-12 狮城华文之死!

新加坡的华文之死,是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岛国的华文之死不是甚么大新闻,没有讣闻,只是静静的,走入语文的墓穴,製成木乃伊,供世人瞻仰或訕笑而已。

最近一次的死亡时间簿是发生在马林百列市镇理事会张贴的中英文告示,贴心提醒宠物主人要清理宠物在公共场合留下的排泄物,狮城华文之死已经死得“惨不忍睹”、“尸骨全无”,让我引全文证之:

標题:“做一个任的物主人”,內文:“如果您的物在?梯及公共走廊隨便大小便,把排泄物清理亁,以保持?境清新。如果你的物在公共地方或空?草地上排泄便而没有清除。物主人將被?款高达1千元。”

读者请別怀疑,內文中出现的4个问號“?”確实是印刷在告示上。英文的標题为:BE A RESPONSIBLE PET OWNER,很明显,中文是从英文“硬译”而来的,中文標题已让人不知所云,至於只有两行的中文告示,计有错字、漏字共10处,不忍卒读。台湾学者黄锦树多年前指出的“失语的南方”不止是大马华社,更可延伸到新加坡,马新华社“一代人”的失语,失身,失神的状態。

就当做这是一次谷歌翻译的人为之错吧。反正只是张贴在组屋的佈告栏,看华文的人不多,直接看英文,无伤大雅。然而,这样的谷歌体的中文译文,一再出现,不是“特例”而成“常態”,狮城的华文之死,或眼不见为妙,而不是每一次出现错误的翻译,狮城的华语舆论(特別是《联合早报》)又再为华文“打多一次的斋”,这对有几千年歷史的中文无疑是“凌迟”。

就在上个月,我和友人到狮城国家博物馆参观《梦幻与现实:巴黎奥赛美术展》,展出诸如梵谷、莫內、卢梭等大师级的作品。整个展馆当然是以英语为媒介语,偶尔在画作旁边附录中文说明,我直接看画作,没多看英语和中文的解说,友人歷歷指出中文解说的离谱,我於是趋前拍照存证,先看英文“This scene is set in winter,with the patients walking towards spring,and its promise of recovery and good health.”中文解说:“画中看来是晚冬,病人们向喷泉走去,象徵了復原的可能。”

可是整幅画作没有任何“喷泉”,只不过是萧瑟的枯木和病人肃然的神情,何以“向喷泉走去”,翻译的荒腔走板昭然若揭,spring这里指的是“春天”而不是“喷泉”,从冬走向春正是画作〈復原者〉的精神意涵。

我隨即向馆方人员反应,女职员用英语客气的回答:“那幅画的中文翻译有错已经有人指出……”我回以:“怎么不立即做出更正,这可是世界级的翻译笑话啊!”职员微笑:“展出还剩两天,馆方没打算……”听到这里,狮城的华语文之死不会动摇国家之本,英文对就好!

从多年前狮城把“中元节”翻译成“匈牙利鬼节”,到不久前把“华人新年”翻译成“中国新年”,凡此种种,应验本雅明说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出的情形是,社会如此刻板地掛著在它曾熟悉而现在早已失落了的生活上,以致人甚至在最可怕的险境中都无法真正运用理智和远见。”狮城的华文之死必须“一死再死”,以证明狮城的华文不过是无主的幽灵而已。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杨邦尼 20120326

26-03-12 你是甚么人?

到中国公干时,用华语和客户交流,以华文写报告。让当地人惊叹不已。总是说:你是马来西亚人,怎么中文这样溜?不经又会问:你是甚么人?笔者解释说:我是华裔马来西亚人,华语是我的母语,从小就有学习华文,把中文搞好。多年前在英国唸书时,也遇过老师和同学这样问:你们马来西亚人,各个都是精通3种语言吗?你到底是甚么人?笔者不厌其烦地解释:我是华裔马来西亚人(Chinese Malaysian),华语是我的母语,马来语是我的国语,英语是我接受教育的媒介语,从小就有学习3种语文,所以还不赖。

曾经读过一篇华裔博士研究生讲述他在中国留学的经歷。他的洋人老师问他这个“Chinese”为何不选和中国有关的课题作研究,他想都不想就答:“I am not a Chinese。”然后再加一句:“I am a Malaysian。”其解释说洋老师口中的Chinese(中国人)是政治概念,他的回答当然“政治正確”,但回到马来西亚,Chinese(华人)就变成文化上的意义。这其实是一厢情愿的狭隘看法。作为一名研究者,应该有客观和根本的阐释。

Chinese在英文意思很多,可以是中国人、汉族、华族、华人/华裔、中国的、华人的/华裔的、中华的、中文或是华文。身为华人/华裔,我们是没有选择的!喜不喜欢,不管政治和文化,骨子里都是Chinese族人!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应该说他是Chinese Malaysian华裔马来西亚人,却不能说是Malaysian Chinese马来西亚华人。因为从字眼解读,华裔马来西亚人是有国籍的,而马来西亚华人是没有国籍,也就是住在马来西亚境內的华人,哪一国的公民还不知道。若又以Malaysian Chinese解读成马来西亚中国人,就是有国籍住在马来西亚境內的中国人。

我国最大的华基政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创党初期这名字是对的。当时马来亚还没独立,很多华人还未成为马来亚公民,先成为会员后,借助马华才申请到公民权。可是现在却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其实应该更正为华裔马来西亚人公会(Chinese Malaysian Association)。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丹庆 20120326

26-03-12 年轻人不愿意深造?

高等教育副总监茜蒂哈米莎在布城18日公佈了一则消息:仅有40%的年轻人有意愿继续修读高等教育课程。在报导中,她並没有清楚说明这40%的高等教育者是指接受哪一类的课程规划的年轻人,换言之,如果那些中学毕业后,直接赴国外深造的年轻人是否计算在內呢?在中学求学的当儿,被国外学府挖掘到该国继续深造而没有回国的年轻人又是否计算在內?因此,笔者认为这个40%的数字统计有必要清楚说明,以免造成民眾不必要的误会。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万6千名学生赴国外求学,而这些统统都是高等教育的人才。经笔者大略统计,列举了一些留学生的人数统计:留华人数约3千多人(星洲日报,23日);留台生为6千多人(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网页);澳洲国际教育指出,到澳洲深造的人数约有2万3千人;英国文化协会也预测到了2015年,到英国留学的人数有可能会突破1万2千人。

其实,越多学生往外留学,就意味著人才输出的危险性越高,一般而言,如果到了国外留学的能有机会在那发展的话,很少有想再回国发展的。因此,笔者认为用心办教育,提昇学府素质还是政府目前应该推行的良策,也唯有这样做才能挽回国人对我国教育的信心。

此外,在当天接受媒体採访的某位负责私立大专事务的副总监还提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已转向私立大专,私立学院有责任及义务协助发展“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推行。针对以上的这个说法,笔者深感遗憾,我国国立的教育学府已经完全失衡,转型成了高度依赖私立高等学府的体系,这一点真的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私立高等学院的资源及资金有限,如果与国立大学相比根本不可能成为教育龙头,如果一国的教育责任还要靠私立学院来担当的话,这又要如何向国民解释呢?

经3份统计“世界大学排名”的权威性报告显示,我国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在去年的排行成绩分別为167名(QS世界大学排行)、180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400名以外(《泰晤士报》THE TIMES)。其中,从《泰晤士报》的排名表看来,我国没有一间大学有资格能挤进前400名,对於详情不得而知。从客观地看来,我国这所最高学府將会是大家唯一的希望,如果教育部肯在学生学术表现、教授自我提昇、营造学习环境等方面多花点心力去改进的话,那么必能像他国一样,得到全国国民的信任,也成为莘莘学子所梦想进入的大学。否则,它將只能永远处在这种200名的排位水平之上,而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只会一心向往国外更好的学府去。

杨絳曾写过:“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这种精益求精的上进精神就是我国教育单位所要追求的。我们要办教育,就应该力求办个有声有色的教育,唯有掏心办的教育才能塑造出一个明亮、有竞爭力的马来西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佩佩 20120326

26-03-12 巫统妇女组佈局牵动大选日期

巫统妇女组主席莎丽扎早前宣佈不再担任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部长,等同辞卸部长一职,当时就引起坊间质疑,为何不干脆“裸退”,连巫统妇女组主席等党职也一併辞去。

莎丽扎家族的养牛中心丑闻,以及她辞官职不辞党职,挑动巫统妇女组內部新仇旧恨、派系暗斗的蠢动,前任主席拉菲达曾出口向莎丽扎“逼宫”,现任署理主席卡米拉也以转达基层心声之词,促莎丽扎辞去主席职位。

在莎丽扎宣佈就养牛中心课题辞卸部长职之前,巫统主席纳吉、莎丽扎本身以及巫统高层幕僚当然已进行一番精细严密的沙盘推演。估计精英们当时设下的、务必达到的策略目標不外两个:

一是必须能够向人民和舆论质疑有所交代,要刻下停损点;二是决不能过於影响巫统內部派系势力的平衡局面,尤其不可衝击巫统应付大选的备战和佈局工作。而当时推演出来的解决方案,也不外3种:莎丽扎保留官职党职;莎丽扎辞官职不辞党职;莎丽扎辞去官职党职。

“莎丽扎辞官职不辞党职”这项方案,显然是最能达到上述两项策略目標的一道选项。自莎丽扎宣佈辞官职后,巫统核心领袖的正面发言,以及纳吉在日前的“巫统主席会见妇女组匯报会”后表態声明莎丽扎无需辞党职,力挺莎丽扎化解“逼宫”危机,印证“辞官职不辞党职”这项方案,乃是巫统高层精英和幕僚的共识,有关匯报会,估计就是要把这项共识明朗化,上情下达,向基层干部和党员传达明確讯息。

江湖传闻养牛中心丑闻的內幕被抖出来,莎丽扎的中箭落马,乃是其巫统同僚自己人干的“好事”,目的是拉下莎丽扎后夺取其留下的政治利益和资源,从局势的演变来看,这股派系显然低估了莎丽扎顽抗的力量,莎丽扎虽然断送了官途,但要跟有关派系鱼死网破同归於尽,恐怕还是有办法,更有这样的实力的。

但巫统核心领导最怕的就是这种鱼死网破的局面出现,308的惨痛教训,一次都太多了。养牛中心丑闻固然不能视而不见,但处理这个课题的方式,必须稳住莎丽扎派系,也稳住反莎丽扎的派系,最终稳住整个巫统妇女组,因为巫统妇女组比较起其它朝野政党的妇女组,更具战斗力和组织力,从来都是选战的主干。

巫统要面对大选,就不能不確保妇女组的稳定,起码不能让妇女组分裂,现阶段最妥当的方案,就是决不能任何派系存有“贏家通吃”的想法,无论是莎丽扎派系或反莎丽扎的派系。大家约法三章,先过了大选的考验才来秋后算账。

只是,这种局面到底能维持多久,以及整合妇女组到底需要多久,这两方面的时间考量,成为牵动大选日期的一部份因素。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张以勒‧20120326

25-03-12 马华始终是输家

华教亡了吗?当然还没有。救亡当然抢在亡之前,等到亡后,已迴天乏术,还“救”什么呢?

 董总发起的“华教救亡运动”,当然志在必行。问题是董总救得了亡吗?这个问题也只能自我阿Q,有救就不会亡,不救就肯定亡。

 华教问题,绝非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而是几十年,几乎歷代人的千疮百孔。从爭取到捍卫,到今日的救亡,也只能用病入膏肓、气若游丝来形容。

 董总的华教救亡运动,虽说不要政治化,又离不开政治,亦折射了马华的救党和华教的救亡,如斯息息相关和荣辱与共。

 所以,董总一喊出救亡口號,就逼出马华的魏8点解决方案,华教几十年的老问题,就能8点通吃吗?

 究其实,董总都还没正式听牌,魏家祥就赶紧要截糊。这个糊还截得真有点狼狈,吃炸糊的成分多过糊出鸡糊也。

 华教几十年的问题,不是董总的救亡,加上马华的鸡糊,就能敲锣打鼓,迎来洞房花烛夜,一片喜气洋洋。

 大家都会说,几十年了,为何还不能解决?董总虽忍无可忍,始终还是只能救亡,马华则说这不是一朝一夕可解之谜,但几十年后,仍然还在说朝夕。

 问题的根源,不在董总身上,也非在马华手中,而是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並没有把“华小”列入主流,享有与国小同等的地位。

可怜復可悲

 华社一直要通过“救亡”的形式,来挽救华小的变质,可怜復可悲!马华则要不停的协商和乞求,才能为华小爭取到难民营帐,十分卑微。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这个“硬道理”为何不能政策化和制度化,一劳永逸解决。搞了几十年,仍然还要不停救亡和补鑊!

 这一次,董总的华教救亡运动,在开跑前得了一些什么甜头呢?

 最见效的当然是马华这个当家人,突然得到一丁点“当权”之力,可以马上把不懂华文的华小老师调走。华小校长更可以全权聘请临教,补师资之不足。

 这个急就章的权宜之计,不过是个佛脚,除了应付董总325的救亡大集会外,也打发了马华的手足无措。325大集会后,还得看政府的教育政策,有没有实质改变。

 国阵政府的教育政策一日不改,董总始终还得继续救亡,马华始终是最大输家。

 就如马华总会长蔡细歷所言,他在几十年前还是州行政议员时,华教问题就已存在。今日,华教还是这个样,就像他破口大骂教育局的官员,是一群“鸟人”,才把华教搞出这个“鸟”样来!

 马华歷任副教长,甚至比教育局长官的“鸟”样还不如,马华的领袖还甘之如飴的当了几十年副教长,这样的“鸟官”还当来干吗?

 马华应爭取当教育部长,好过当交长和房长,才是救亡之道也!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三弦 20120325

25-03-12 不能抗议?

华小师资不足,副教育部长魏家祥漏夜急推8大提议,以期一劳永勉解决数十年来的华小师资短缺问题,不但贏不到掌声,还被质疑诚意不足。多年来视而不见,任由华小闹师资荒、让不諳华文的教师入驻华小,但在董总號召325抗议大会数天前,戏剧性提出8大提议,剧情如此急转直下,叫人不质疑也难。

 其实,8大提议不见诚意,反而看到狗急跳墙,被迫急了,只有匆匆推出解决方案,堵住袞袞诸公之口。这种“我早有对策”的举动,不迟不早,偏偏在抗议大会、大选蠢蠢欲动之前才出现,说是诚意、亲民、爱华教,倒不如说是爱自己、爭选票、提高民望之举。

確实解决问题

 马华和华教,本该唇齿相依,两者关係却渐行渐远。华教怨马华只会绕著迁校课题邀功,马华却怪华教不懂我的心,看不到马华的辛劳、不瞭解马华当夹心人之苦。

 饱受抨击的魏家祥更剖白心跡说,他只差没有一把鼻涕和眼泪,说真的,谁管他流鼻涕还是目屎,我们要的是確实解决华小问题,只有把什么技术性、制度上的种种问题统统纠正过来,才能拔掉人民心中这根刺!

 不管是华教抗议大会、保卫苏丹街运动、反稀土厂绿色盛会,还是始作俑者的709大集会,集会目的就是展示人民力量、传达心声。

 迄今为止,集会都是和平的,大家都清楚:我们要让政府看到人民的不满,但不是反政府,或向政府叫囂,难道爭取人权、保护歷史、保卫家园、爱护环境、捍卫华教有错吗?只要態度成熟,集会不是坏事,而是民主改革必经之道,问题在于政府如何看待这股日益高涨的人民力量,视之为敌人,还是尊重民意,两者后果大不相同。

 如今,人民觉醒了,但我们的政治人物,什么时候才睡醒?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巫月圆 20120325

25-03-12 成语成诗成论文

时刻已近选举到﹐来届到底谁较好﹖
运气虽然很重要﹐转换也得看绩效。
马国人民要动脑﹐到时踊跃去投票﹐
功过仔细多c﹐ 成绩自己先揭晓。
前途好坏看今朝﹐程序依然要照跑﹐
万一不慎选错了﹐里头垃圾就糟糕。
呼吁全国的同胞﹐风吹草动镇定脚﹐
唤跑嚷逃更不妙﹐雨后春笋更好嚼。
春天一来人人笑﹐夏天艷阳更高照﹐
秋后算账的怪招﹐冬天自然会冷掉。
万眾一心共祈祷﹐象征美好齐创造﹐
更改新策换新貌﹐新的作风要可靠。
国家若有好政要﹐泰山之稳最骄傲﹐
民心欢悦乐陶陶﹐安居乐业没烦恼。
谁能当家不知道﹖是否心中有预料﹖
谁的功绩比较高﹖非他莫属他领导﹗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陈耐成 20120325

25-03-12 忌医者找神医

科技不断推陈出新,医学越来越昌明,许多从前被视为绝症的疾病,如今都是可治之症,甚至癌症病人亦不再非死不可。

 数据显示,现时人类的平均寿命逐年攀升,诸多先进国甚至面对人口老化窘境;咱们居住的地球,迎来人口爆满的情景指日可待。

 然而,在先进医疗课题上,我国子民似乎有点与时代脱节,民眾在疾病来袭时,总害怕面对现实。不肯前往正规诊所或医院寻求协助、劝告的,大有人在,反而道听途说地找来歷不明的神医、奇人,替自己治病。

 不难发现,一般年纪较大的长者,但凡听到医生建议开刀或动手术,往往被嚇得冷汗直冒,甚至“无鞋挽屐走”;即使医疗人员一再对患者灌输专业且正確的认知,无奈十之八九都不为所动……

 正因如此,一眾打著悬壶济世金漆招牌的神医,趁势大行其道,到处招摇撞骗,大赚冤枉钱。

另类治疗法

 不久前,一名长期肾病患者经过某位“黄绿医师”以特殊疗方治理后,竟因治疗器具不洁,感染细菌,最后搞到失去双肾,成为名副其实的“无肾人”,情况堪虞!

 再有脚患妇女“踢爆”这位庸医以一根铜製汤匙,对她施展刺鼻孔和插喉等另类治疗法,让她饱受煎熬。

 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了一般单纯的民眾,都对被夸大其词的民间治疗偏方深信不疑,除是对现代医学不甚明瞭,同时也想走捷径,尽快把病治好,即使奉上毕生储蓄也在所不惜。

 这种极不科学的做法,非但对患者病情毫无帮助,更惨的是赔上患者最佳治疗的时机。

 赔了夫人又折兵,才说错信偏方神怪疗法,多划不来。

文章来源:中国报 作者:董嘉欣 20120325

25-03-12 犹有小贩是算术盲

3月16日我一连光顾了两个非华人贩摊,发觉这两位中年女小贩全是算术盲。

首位是在某公共事业公司付账处经营迷你食堂。我向她购买三种娘惹糕:每件60仙的A种三件,每件70仙的B种和每件90仙的C种各一件,共计五件3令吉40仙。

用计算机也算不准

她在收银机前用计算机一连计算了三次,每次得出的总额都不一样。我笑着问她:哪一次是对的?但她却不能分心来搭理我,而把计算机搁置一旁,然后答说:3令吉50仙。

我给她一张5令吉钞票,告诉她:总额应是3令吉40仙,应找回60仙!她用惊讶的眼光盯着我,找回一粒50仙硬币后又勉强地多给我一粒10仙硬币。显然地,她大概只会五进位的心算法,大概也不会背乘法表。

之后,我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华人区露天摆摊集市,我向另一位非华人摊贩买存货不多的紫番薯,挑选了将近三公斤。秤重时,她请求我把紫薯拿下一两条,我深感疑惑:收摊前犹不让多买点?当秤针指向近2公斤半时,她说:够了,够了!10令吉。

“削足适履”计价法

我立刻恍然大悟:一公斤4令吉,2公斤半刚好10令吉。她不会计算重量在2.50公斤和3公斤之间是多少售价!她也只懂得五进位心算法?所以采用“削足适履”计价法。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常去逛八打灵再也某处星期四农产品露天集市。99%的摊贩均是非华人,他们各种农产品的标价也全是用五进位法,因此顾客的购物重量也必须符合五进位法;不得买多也不得买少,因为不符合五进位法的重量的计价法,可是小贩的算术难题。

只有1%参与集市的华人摊贩则没有设置此种五进位法的价格和重量规定;一秤了重量,他们马上可告诉顾客价钱,心算快速无比。由于他们不准贩卖与99%非华人摊贩相同的货品,亦即与后者相竞争,他们逐渐被淘汰,所剩无几,但其中有个卖鱼摊却不断地壮大起来。

全国算术盲小贩有多少?

现在,将不具竞争力的非华人小贩安插在华人摊贩占99%以上的集市中,他(她)们会否提高竞争力,结果“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政府长达40多年的大力扶助下,非华人小摊贩中仍然有半个或全个算术盲者的存在,并且被安插于市场竞争中,即使给予霸权保护,他们最终不被市场淘汰,那也是很难的,也是不可思议的!他们是否也有自知之明?

这类算术盲的非华人小贩人口在全国还共有多少?今天大马成年识字率已占总人口的90%以上,他们归属余下不及10%的成年文盲人口,还是受过教育的文盲?无论如何,为什么在心算上他们追不上即使归列文盲人口的华人小贩?后者的心算速度绝对快过一般受教育者。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潘兴才 20120326

25-03-12 朋友,你快乐吗?

一早起身好心情,便是拥抱幸福的一天。然而,朋友你快乐吗?

翻开报章,惨案让人触目惊心。

夫妻龃龉,丈夫凶性大发,挥刀猛砍,怀孕8周的妻子失血过多丢命;老太太不忍心老伴中风受折磨,割断夫喉,复以剪刀刺喉企图同归於尽;大学生自惭形秽,从高楼跃下身亡;夫妻失和,携子女服毒共赴黄泉;不堪阿窿逼债,开启引擎引入废气,青年毙命车内。

不是说,经济成长亮丽,国民收入大幅提高,国民普遍接受良好教育,自杀是弱者行为,何以人心如此脆弱,社会病态更趋严重?

生活朴素与世无争

我小时候,家境穷困,奶奶目不识丁,日夜劳作,割胶养猪,几乎全年无休。六十多岁还割胶,1964年的九月初九,在狂风暴雨中遭倒树击中身亡,然而若她地下有知,必会深为自豪,她中年丧偶,养育儿孙十多口,且勤俭持家,买下一些胶园,她必然感到富足,从未借贷一分一毫。

我常在多州的森林穿梭,到过无数原住民村落。

三四十年前,政府还没有为他们建造屋子,原住民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竹筒,籐蔓与蕨类植物的叶子盖搭栖身之所,捕鱼猎兽捉田鸡、种植木薯、采撷野菜野果维生。无电流供应,入夜乌麻漆黑,却拥有大自然的一切,清净的空气与水源,家中即或食物短缺,走门串户,没有人会拒绝你来共享,彼此互相照应和乐融融。

我见过许多三来岁的孩子安静地躺在母怀吮吸乳水,我曾为人之父,孩子没周岁,母乳便枯歇。在询问下,原始林河中有丰富的鱼产,没被污染的水质鱼鲜肉甜,多吃可以刺激及催生母乳。

当年原住民生活质朴与世无争,生活悠闲自在;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我似乎没有见过一个神经病患;只有弱智者,没有忧郁者。

追求名利亲情淡薄

现今社会,学校教导仅注重学科知识而欠缺道德的灌输;踏入社会,是非难分,染上恶习,泥足深陷,难以自拔;面对竞争,拼业绩,成为拼财富。怕输心理,暗中勾心斗角,更是造成彼此疏离;家庭成员,各有发展,偶有联系,不过寒暄数句。过去提倡孝道,手足连心,显然日益淡薄;追求名利,慾念熏心,造成心理不平衡,面对压力神经错乱,忧郁症日益严重。

老一辈简朴一生,淡泊度日,虽穷而富。如今人们常说富在险中求,危机便是转机,成功几率几何,专家也答不出。

根据国行提供的资料,至2011年杪,我国家庭举债占国家生产总值的76.6%,这并不包括非法借贷在内,对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是一项惊讯。

文明社会迷失自己

家庭债务分类,房屋贷款占45%、汽车贷款占19%、信用卡贷款占5%,另15%为其他个人贷款。

有许多人摊还欠债,穷二、三年努力无法清除,身心疲累,累及家人。毁约报穷,摆脱不了梦魇一生。

过去老祖宗固然穷苦,只是日子苦一点,却人穷志不穷;即使劳苦,可苦中有乐,可贵的天伦之乐。

当年原住民与世无争,与山水共呼吸,拥有的是一片大自然。

现今文明社会,许多人迷失自己,还在摸索路在何方!

朋友,你或许拥有财富,可不知你快乐吗?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念君 20120326

25-03-12 没有烟害的清明节

今年的清明节落在4月4日。如往年般,大家开始忙著到神料纸扎店选购祭品和纸扎品来拜祭先人。据报章报导,纸扎品商家掌握商机,推出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纸扎品。纸扎的衣食住行必需品、奢侈品、仿高科技產品,甚至纸扎宠物狗也一样不缺。

很多人在清明节悼念去世的亲人,希望借由供奉纸扎品可以让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他们享受比生前更好的生活。他们相信纸扎品需要通过燃烧才可以传到先人手上,大家一代传一代的奉行著这个几千年歷史的民间文化。

因为有要求,所有就有供应,以致纸扎品的款式,越出越多样化,越做越精细。人们买得越多,就烧得越多。大量的纸扎品在燃烧过程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影响空气素质,严重污染环境。

在这个文明21世纪的今天,大家都清楚,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消失了,不存在了。要说先人可以收到我们燃烧的纸扎品,在他们的世界还原使用,是多么荒谬的事。但是大家还是有意识地,重复地实行燃烧纸扎品,也等於燃烧金钱招污染的动作。

其实,清明祭祖,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值得推崇。只是,对去世的亲人表达思念有很多方式,不一定要通过旧时的、不文明的燃烧纸扎品方式。先人也不会希望自己在离开这个世界后,还在无形地继续给后代製造污染环境。

要人们摒弃燃烧纸扎品来拜祭先人这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年轻一辈应该负起灌输环保意识的责任,让家人瞭解燃烧纸扎品不合文明时代,污染环境之余也没有实际好处。尤其是对家里的老一辈,更加要有耐心与他们好好沟通解释。我们可以从减少燃烧纸扎品的数量做起,循序渐进走上环保之路。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摒弃纸扎品,提倡以鲜花,水果拜祭先人。拜祭先人的诚心不变,才是最重要的。让我们在拜祭先人,追思先人的同时,以不造成环境污染为前提。大家身体力行,一起来推广一个花香瀰漫,没有烟害的清明节。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燕语 20120326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5-03-12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4-03-12

2012年3月23日星期五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3-03-12

2012年3月22日星期四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2-03-12

2012年3月21日星期三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1-03-12

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03-12

2012年3月19日星期一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19-03-12

2012年3月18日星期日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18-03-12

2012年3月17日星期六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17-03-12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16-03-12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15-03-12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14-03-12

2012年3月13日星期二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13-03-12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12-03-12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1-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10-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09-03-12 回锅油不能说了算

卫生部对回锅油有了回应,声称不允许回锅油流入市场,並且要揪出黑手。

用意良好;但是,看不出会有甚么效果。当部长发表谈话的同时,相信各种回收污油,使用回锅油的情况,依然大行其道。

我不是泼冷水,而是要提醒说,这不是一个能够靠警告,或是几次取缔,就能够杜绝的问题。

重点是,政府缺乏解决回锅油的全面政策。

对多数小贩和餐馆而言,回锅油是经济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甚至不是法律问题。

他们不认为是道德问题,因为没有人吃了回锅油,倒地而死,或是送进医院急救。回锅油的毒性是长期累积,许多小贩和餐馆业者,眼不看为净;只要过了自己这一关,就没有违反道德。

他们也不认为是法律问题;这是一个灰色地带,没有人告诉他们,售卖污油是触犯哪一条法律;也没有人因为使用回锅油而被控上法庭。

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当一公斤污油可以卖出1.50令吉,而买入回锅油只是有品牌食用油的一半价格,一来一往,即有利润,又降低成本,不赚白不赚。

而对於回收商,这已经是一门大生意,只有扩大来做,再黑心也能够用钞票漂白。

如果当局只是警告和间断的取缔,效果不大;正如中国的地沟油,取缔归取缔,行业还是一片兴旺;中国数百万家餐馆,千万的摊口,取缔得了吗?

台湾也有回锅油问题。政府严厉取缔的同时,也努力宣导回锅油的祸害,让小贩和餐馆瞭解其严重性,也让消费人警惕。

长期下来,业者不敢用,也不愿用;否则,一旦消费人杯葛,就得不偿失。

台湾当局也和环保团体合作,教导人们使用污油来製作肥皂,並奖励商家把污油加工成为生物柴油,儘量减少回锅油流入市场。

至於先进国家,以更高科技,更完整的配套,使回锅油绝跡。

最有效的是德国模式。其政府禁止餐饮业者出售厨余油,而只能让政府回收;政府收购之后,用津贴方式,卖给生物柴油工厂,加工处理成为柴油,甚至提炼成为飞机燃油。

欧洲和日本没有回锅油问题,台湾当年猖獗的回锅油,已经大幅好转。这在於它们从根本著眼,在法治整顿的同时,也安排一个经济配套,让回锅油有一个安全的去处。

当然,建立企业责任意识,以及公民的守法意识,也不能忽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09

09-03-12

09-03-12

09-03-12

09-03-12

08-03-12 一条黑心產业链

不知不觉中,我们逐渐的蟑螂化。

本报的特別报导揭发,回锅油大量流入市场,也进入我们的身体。

原来,黑心油已经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大马也大行其道。

我们和蟑螂一样,食用厨余剩下的污油,加工分解后,连同我们爱吃的炸鸡、菜餚、糕饼,一起进入胃里。

这些回锅油含过量氧化物,在体內分解出自由基;日復一日,在身体內畅游。

之后,某一天起床,伸出脚来,是一只毛茸茸的细腿;眼睛变成复眼,只能看到外界的轮廓;幸好头上长出了触角,可以用来摸索方向……。

噢,那是存在主义小说家卡夫卡写的《变形记》,人变虫的过程。不,我们不会真的变成蟑螂。

我们只会因为吸收过多毒素,產生病变,出现癌细胞;同时血管阻塞,患上心臟病。

而我们都被蒙在鼓里,让回锅油成为一个黑暗的市场,甚至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黑心產业链。

小贩、餐馆和快餐店,把使用过的食油,卖给回收的厂商;厂商加工之后,又卖回给原有业者,或其他业者。

这一条產业链,降低了他们的成本,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一条链,是由无知、贪婪、以及放任所形成。

链的开端,是许多无知和贪婪的熟食业者;他们把用过的油卖给回收商,可以赚回一些成本。

可能是无知,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这些回收油的用途;可能是贪婪,因为他们即使知道,也寧可闭起眼睛,反正卖出去之后,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当然,最贪婪的是黑心厂商。本报记者根据各种资料,上门查访他们的工厂,发觉大部份都是虚假的地址,否则就是戒备森严;显示他们知道自己干的勾当不能曝光。

这些厂商昧著良心,把回收油加工,卖回市场;他们的盈利,是牺牲了千千万万人的健康而取得。

能够做这种生意,也真的是没有良知,伤天害理了。

而本国的监管单位,从卫生部、贸消部,以至地方政府,长期忽视这条地下的黑心產业链,让它不断的扩大,根本就缺乏监督和管理的意识。

眾多餐馆的店后,摆著一个个的大蓝桶,主管机构竟然不知道它们的用途和去向?

官员受询时还声称希望公眾人士提供这方面的情报,太过后知后觉,怠忽职守。

如今,只有严厉取缔,加重惩罚,另一方面进行宣导,要求业者自律,才能打破这条黑心產业链。

否则,消费人就要罢买罢吃,自己救命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08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8-03-12

07-03-12 650令吉,孟加拉也生气

16个商业组织指称,如果实施最低薪金制,国內80%中小厂商將面临倒闭。

老天!若真如此,中小厂商留在大马不会有前途,应该及早迁移到中国或越南。

不行!中国和越南的工资,近年频频以双位数上涨,早就超过大马。

在中国管理企业的朋友告诉我说,中国工人平均月薪已经超过2千500人民幣(约1千200令吉),若加上各种福利,肯定突破4千人民幣(约1千900百令吉)。

中国去不了,越南情况相同,也不便宜了。

那么,到孟加拉去吧!

也不行!几天前,孟加拉国的工人抗议薪水偏低,集体暴动,焚烧工厂;骚乱已经蔓延到首都达卡。

大马厂商不会想要冒这个险吧;更何况,诸位厂商老板们,愿意搬到孟加拉居住吗?

这告诉我们,世界已经变了,工人要有基本的生活素质,国家也都纷纷追求工业升级,准备跨入高等收入水平。

任何国家的厂商,如果还要依赖廉价劳工生存,那请做好心理准备,迟早被淘汰。

而我们的厂商,还要坚持650令吉的工资,这不是笑话吗!

650令吉能够请到甚么素质的劳工?大家心里清楚,当然是最低水平的外劳;而这些外劳,只能胜任最低水平的工作。

最低水平的工作,造就了没有生產力的企业;没有生產力的企业,造成国家没有竞爭力。

况且,大量的廉价劳工,拉低了整体的国民收入;厂商反正可以请廉价外劳,何必花更多钱请本国人,也不必伤脑筋去提昇技术和管理了。

专家和学者建议制定最低薪金为1千令吉,用意是保障工人的生存(还谈不上生活条件),也在於减少依赖外劳,並推动厂商提昇技术和管理,提高竞爭力。

而厂商辩称,它们的利润只有区区5%,如果人工成本从650令吉增至1千令吉,升幅是6.3%;80%会倒闭。

这个说法难以接受。中国工人薪金,几年之內增加了约100%,而今天它还是世界工厂。当然,一些低技术的劳力密集工厂倒闭了,但是,也逼得更多工厂转型,往高增值领域发展。

况且,如果厂商经营那么辛苦,而利润只有区区5%,那肯定是经营有问题,隨时有状况;应该是时候提昇和转型了;否则,把资金放进银行生息,或是投资基金,会更加安全有保障,老板们也不必那么辛苦。

经济上,最低工资不能抗拒;经营上,也不应推拒。厂商还是接受吧,说不定,这还是一个机会呢!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07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7-03-12

06-03-12 天下没有免费的新闻

阅读报章,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享受。

匆忙时,快速翻页,扫过標题,大致能够捕捉社会动態;空閒时,悉心阅读,世界就在眼前。

慢著,这好像和新时代有点格格不入了。

很多朋友说,通过电脑、iPad或手机,进入新闻网站,或是电子报,效果岂非相同,甚至还更方便。

这种“新”趋势,其实也不新了,10几年来,网络世界的发展,带来一个现象;国內几乎所有报章都在网络上供应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免费新闻网站出现。

这是新兴市场,传统媒体趋之若鶩;如果没有电子报,大家会认为落伍,跟不上资讯时代。

网上阅读几乎没有成本,新闻和其它讯息一按即来;这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想法,以为新闻是免费的。

省却订报和购报费之余,一些网民还可以在网上大肆批评谩骂报章,得了便宜还囂张,痛快非常。

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免费的新闻和讯息。

当一个读者免费上网阅读时,肯定有別的人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些成本,就转嫁到报社、广告商,以及购报者身上。

免费读者不断增加,传统读者跟著流失;於是,报社的成本就节节上升,报章的素质就每况愈下。

传统报章需要维持眾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记者和编辑;它们的薪水和福利,佔了报社开支很大比率。

没有记者到现场採访,写不出有现场感的新闻,更无法挖到独家新闻;没有专业的编辑,就编不出有水准的报章;没有经验老到,具有专业能力的资深从业员,报章就少了精神和风格。

而一旦报章素质下跌,它的社会功能也减少;这时,社会就得付出集体成本。

而时下的免费报或免费新闻网站,只需少数几个人,或十几人,就可搞起。它们依赖二手新闻,或是热衷炒小道消息,讯息有限,正確度可疑;而且,更必须屈从於广告商利益。

这种“新”媒体,影响了读者阅读的习惯,也衝击媒体扫瞄社会,监督权力的功能。

媒体必须收费,才能供应有素质的產品;新闻不能免费,才不会沦为可有可无的材料。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网站“早报网”,即將开始收费;而市场成熟,资讯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早就建立了网上阅读的收费制度。

大马的媒体环境,10几年来造就了被宠坏的网上读者,今后,也应该要改变了。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06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06-03-12

2012年3月5日星期一

05-03-2012 吃风‧食饭‧买鞋

龙应台刚上任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主委,相等於文化部长。

政治和文化,以道德標准衡量,高低不同;从正面角度来看,文化做好了,政治就清明许多。

这让人想起龙应台写过的一个切身经歷。

她当台北市文化局长时,文化局有许多活动获得企业界赞助。一次,一家知名运动鞋厂捐了8千双运动鞋给该局的文化活动。

合作过程愉快,热情的经理说:“局长,带孩子来买鞋,给您打对折。”

当13岁孩子从德国飞来探望妈妈,龙应台带他去买打折的鞋子。

孩子听说要买运动鞋,当然兴奋;但是,知道这是厂商特地打折,马上有所警惕,对妈妈说:“妈,你去买打折的鞋,就是腐败。”

龙应台大吃一惊:“甚么意思?你在说甚么?”

孩子解释说,经理的半价优待,是因为政府和他们的合作。而如果由个人来接受这项优惠,就是公器私用,等於腐败。

龙应台听了张口结舌,几乎说不出话来;半晌,才追问孩子怎么有如此想法。

孩子瞪她一眼,问道:“吉斯是怎么下台的?”

吉斯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席。他因为公务经常飞行,累积了航空公司的附赠里程;他利用附赠里程去度私人的假期,事件传出后,吉斯下台。

西方民主制度之下,赋予政治人物合法的权力;相对的,也要求政治人物,对手中的权力要负起高度的责任。

从这里,可以引伸到香港特首曾荫权的事件。

曾荫权任期届满在即,却爆出他曾经乘坐富商的私人游艇和飞机,分別前往澳门、普吉岛和日本,虽然他有付费,付的却是一般的价钱。

他也曾经出席赌场的晚餐招待,並在深圳以低价租了豪华公寓,作为退休后的居所。

曾荫权声称他和富商的来往,没有產生利益衝突,也没有影响他的政策决定,因此问心无愧。

香港社会却大为震惊,多数人认为曾荫权违反高官操守,更破坏了香港人引以为傲的清廉制度,使香港出现了腐败的缺口。

香港廉政公署介入调查,媒体大力批判,反对者准备发动弹劾。

中国內地人士听了这起事件,百思不解;很多人认为是小题大作;在中国,如果没有贪个千万或数亿,包养数奶,在瑞士银行有户头,在加拿大有户口,那怎能称得上是腐败。

而曾荫权的“腐败”,连一个小镇长都不如。

这是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不同,也是对权力和责任观念的差別。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郑丁贤‧20120305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5-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04-03-2012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3-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2-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

01-03-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