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約”疑團未解,“共識”餘悸猶存,卻相繼傳來了關丹獨中准建,南方學院升格大學學院的消息,好壞摻雜,憂喜交集,不禁令人想起狄更斯在其名著《雙城記》中所寫的那段引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很奇妙,這是狄更斯在150年前對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描述,但卻穿越了時空背景,仿佛是在書寫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
大馬華社創辦高等學府的濫觴,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
1967年,教育部突然宣佈只有考取劍橋或馬來西亞教育文憑的學生,才可以獲得教育部批准向外國使館申請出國深造的簽證。有鑑於這項新措施一旦實施,等於斷了獨中生出國升學之路,教總遂提出了在國內設立華文大學,以收容華文獨中畢業生的建議。
遺憾的是,獨大計劃一提出來,便受到壓制並被政治化。
1968年,教育部長表明政府無意限制學生出國升學,同時指華文大學不符大馬的國情。同年,馬華總會長陳修信宣佈馬華正考慮創設一所學院,這便是拉曼學院的由來。
1978年,教長宣佈政府拒絕獨大的申辦,這導致獨大有限公司在1980年9月6日入稟吉隆坡高等法庭,要求法庭宣判“政府拒絕獨大的創辦是無效的,因為它違反聯邦憲法”。這場官司後來以獨大有限公司敗訴而劃下句號。
但是,華社並沒有就此放棄建立華文高等學府的理想。
1988年,南方學院在創設於1975年的寬柔專科班的基礎上獲准成立,成為大馬第一所真正民辦的學院。在取得這個突破點之後,吉隆坡的新紀元學院和檳城的韓江學院也先後於1997年及1999年創立,形成南、中、北鼎足而三的現況。
如今南院獲准升格,意味著大馬華社在經歷了一百多年的奮鬥之後,終於實現了建立一套從小學到大學的華教體系的理想,也多少彌補了當年南洋大學關閉和獨立大學申辦失敗的缺憾;大馬的華文教育,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分水嶺。
瞻前顧後,前路仍有曲折,如何把南方學院大學建設成一所不僅是一流的大學,也是一所獨立、自由的大學,並創寫另一個大馬華教的輝煌與傳奇,將是華社新的夢想、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歷史責任!
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