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21-06-12 百般折腾的一纸批文

连日来,攸关「马华典当华教」的爭议,又再演变成为另一起罗生门。董总邹寿汉、教长兼副揆慕尤丁与马华之间的博奕,充其量只会进一步衝击大选选情,对解决关丹建设独中一事並无裨益。

虽然所谓的「契约共识」存在与否,足以影响马华在华社里原已低迷的选情,可它不应成为增建独中的关键考量。

综观整个爭议的过程始末,教育部高官於2010年致予尊孔校友会公函里所提的「契约共识」,与副首相慕尤丁较后所阐释的,显然有时序上的巨大差距。前者指的是1995年修订教育法令之前;后者则追溯至上世纪的60年代。两者前后相差30多年。

惟令人倍感弔诡的是,一边厢,马华的数位前领袖齐声否认有关契约的存在;其中华裔副教长更是信誓旦旦,矢言若有此「契约共识」,必会辞职退党,一副诚信为先,勇於承担的架势。然而,另一边厢,跳槽元老曾永森却独排眾议,认为半个世纪前的「契约共识」是立意良善,旨在保住独中当时的现状,不因生源的不足而萎缩关闭。

无永不更动的人为法典

至此,爭议已愈发显得扑朔迷离。但华社民眾的普遍观感是,当年的「契约共识」已是呼之欲出。他们心中的纳闷完全可以理解——为何增建一所独中竟难如登天?华社既不向政府要钱,也不向它要地,仅只一纸增建独中的批文,竟如斯百般折腾。若不是「契约共识」使然,那又会是啥?

其实,大马新生代常会疑惑,为何国家独立之初,竟有多如牛毛的各种「契约共识」,煞是捆手碍脚的。更莫名其妙的是,很多宣自当权官爷之口的「契约,皆显得神秘兮兮,全无明文档案所本。即便是要靠口述歷史来查究,往往也是莫衷一是。

最近在一项选区外的社区活动上,民眾有人要我就此议题抒发己见。当下我说,世上只有不能更动一字的宗教经文,並没有永不更动的人为法典,更遑论是所谓的「契约共识」。毕竟,任何抱著祖法不可改的教条,坚持遵古泡製的国家社会,其前途是堪虞的。

就以大马最具爭议性的教育为例:民办高等教育何尝不也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上世纪的60年代,它被喻为铁树开花;70年代,董教总申办独立大学失败;及至80年代末,当我在第一届国家经济諮询理事会(相等於一些国家的「国是论坛」)提出民办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与双联课程时,我还是不能倖免,成为了眾矢之的。当时的主流论述是国家不容有两种並行的制度,孕育出不同思维的大专毕业生来分化社会。

曾几何时,几年后的1995年,执政当局却正式通过立法,制订《私立大专院校法令》,让民办大专院校成为事实。与此同时,当年提出的社区学院、开放大学与双联课程等备受抨击的主张,都隨著政策的鬆绑而落实。

邇来,坊间频频以国际学校作为独中比照的对象。其实国际学校过去只许招收外国学生的限制,近年经已鬆绑。换言之,它跟其它国內学校无异,均面向本国学子,而其所採用的课程纲要,又何尝跟教育部制订的样版规范相同,可就不见有人指指点点,提出质疑!

而今,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马华总会长蔡细歷却对独中现有的课程纲要挑眼,並提出所谓独中新模式云云。在感喟言者的是非標准之於,华社实不能对这种主张掉以轻心。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 翁诗杰 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