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副总监茜蒂哈米莎在布城18日公佈了一则消息:仅有40%的年轻人有意愿继续修读高等教育课程。在报导中,她並没有清楚说明这40%的高等教育者是指接受哪一类的课程规划的年轻人,换言之,如果那些中学毕业后,直接赴国外深造的年轻人是否计算在內呢?在中学求学的当儿,被国外学府挖掘到该国继续深造而没有回国的年轻人又是否计算在內?因此,笔者认为这个40%的数字统计有必要清楚说明,以免造成民眾不必要的误会。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的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万6千名学生赴国外求学,而这些统统都是高等教育的人才。经笔者大略统计,列举了一些留学生的人数统计:留华人数约3千多人(星洲日报,23日);留台生为6千多人(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网页);澳洲国际教育指出,到澳洲深造的人数约有2万3千人;英国文化协会也预测到了2015年,到英国留学的人数有可能会突破1万2千人。
其实,越多学生往外留学,就意味著人才输出的危险性越高,一般而言,如果到了国外留学的能有机会在那发展的话,很少有想再回国发展的。因此,笔者认为用心办教育,提昇学府素质还是政府目前应该推行的良策,也唯有这样做才能挽回国人对我国教育的信心。
此外,在当天接受媒体採访的某位负责私立大专事务的副总监还提及,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已转向私立大专,私立学院有责任及义务协助发展“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推行。针对以上的这个说法,笔者深感遗憾,我国国立的教育学府已经完全失衡,转型成了高度依赖私立高等学府的体系,这一点真的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私立高等学院的资源及资金有限,如果与国立大学相比根本不可能成为教育龙头,如果一国的教育责任还要靠私立学院来担当的话,这又要如何向国民解释呢?
经3份统计“世界大学排名”的权威性报告显示,我国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在去年的排行成绩分別为167名(QS世界大学排行)、180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400名以外(《泰晤士报》THE TIMES)。其中,从《泰晤士报》的排名表看来,我国没有一间大学有资格能挤进前400名,对於详情不得而知。从客观地看来,我国这所最高学府將会是大家唯一的希望,如果教育部肯在学生学术表现、教授自我提昇、营造学习环境等方面多花点心力去改进的话,那么必能像他国一样,得到全国国民的信任,也成为莘莘学子所梦想进入的大学。否则,它將只能永远处在这种200名的排位水平之上,而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只会一心向往国外更好的学府去。
杨絳曾写过:“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这种精益求精的上进精神就是我国教育单位所要追求的。我们要办教育,就应该力求办个有声有色的教育,唯有掏心办的教育才能塑造出一个明亮、有竞爭力的马来西亚。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佩佩 201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