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琴在〈熊老师的故事〉(3月23日《言路》版)一文中,说一位国语、英语说得顶呱呱的熊老师,满腔热血,用尽心力来教华小的学生,因不諳华语,学生秩序很乱,到最后忍无可忍发脾气、掷粉笔、嘆气斜靠椅背、內心有很大的挫败感。我读了,很有感触。
在华小教国语、英语的教师,不懂华语有甚么要紧?
在现在一些高喊维护华文教育的“斗士”的推波助澜下,好像不懂华语的教师就无法教好学生似的,让更多的华小学生振振有词的把自己的懒惰学习成绩不好全推到这些“熊老师”的身上,这实非华文教育之福啊!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华校生(国中生及独中生),中学毕业后,英语讲得一塌糊涂,甚至不敢开口讲;讲马来语时也带著浓厚的华人腔(Kecina-cinaan),这难道是我们要的教育结果吗?
具华文资格华校出身的教师,国语英语程度好的並不是没有,但也不能否认有许多华校出身的教师教导英语国语时的尷尬,比如用词错误,把“举手”说成ambil tangan,把kami说成kita,把“归宿感”说成perasaan balik rumah,这种怪里怪气的国语也时有浮现,这倒不如直接用国小毕业或家里讲英语(不諳华语)的教师来教会更准確,尤其是英语的標准发音大部份华校出身的“英语”教师都未能掌握好,比如说餐馆这个字,大部份的“英语”教师都照马来文的拼音来唸,唸成res-toran,把警察唸成po-lis,这是很糟糕的教学啊!
有一位把孩子送去华小的马来家长说,他孩子回家朗读国语课文时,把每个国语音节长短一致的吟唱,他说,进了华小,连讲国语都“华小化”了,以后不知会怎么样?
我想,坚持要把不諳华语的好教师一併调走,对华小来说,是一件非常不理智的事。当然,多余的名额和太懒太差的“教师”不在此例。
办教育,要有办教育的宏观和远见,一味喧哗吵闹,不回到原点去处理问题,对华人社会的素质提昇及教育发展却未有帮助,实在令人感到担忧。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刘水 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