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星期二

26-03-12 华教的「运」和华社的「动」

若从1819年檳城五福书院的创办开始计算,华文教育在大马已经有將近200年歷史。200年华教史,见证了华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私塾到学校,从小学到大专(大学),从单一到多元,从零散到系统的歷史变迁,也传留下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事跡与人物。

这既是一部悠久的让人引以为豪的歷史,也是一部悲壮的充满坎坷的歷史。而贯穿这部歷史的红线是华人对民族文化的忠诚与执著,对华教运动的奉献乃至牺牲。

200年华教发展,结下纍纍硕果,那1200多家华小,60家华文独立中学,数十家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国中),3家华社民办大专,以及指日可待的大学,一切皆为大马及华社贏得自豪,亦贏得尊重。目前而言,大马是中国之外华文教育规模最为庞大,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度。这是何等骄人的成就!

令人惊讶的是,简单回顾歷史,会发现一个不寻常而又太寻常的现象:华教运命每一次皆是在华社维护华教运动中保存生机火种,进而生发茁壮。简而言之,即以华社之「动」促华教之「运」,乃至以华社之「动」保华教之「运」。

说不寻常,在於华教必须以某种运动方式来促成发展,而这种方式太过常见则又相当寻常。例如,择其大者有復兴华小运动,有华校登记运动,有復兴独中运动,有申请独大运动,有支持保卫白小运动,有反对集会用语运动,有抗议华小高职运动,有反对英化数理运动,以及各种不间断运动式的「备忘」、「宣言」、「诉求」、「建议」等,都必然包括维护华文母语教育內容,当然还有最新的325抗议华小师资严重短缺的华教救亡运动。

这种以非常规手段达到常规目的的现象层出不穷,一方面显现出华社万眾一心眾志成城捍卫与发展华教的底线,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华教举步维艰动輒得咎被边缘化乃至被打压的困境。显而易见,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华教运动不一定就带来华教的好命运。最为惊心动魄的例证,即是1987年抗议华小高职运动之后的「茅草行动」,有超过百人被逮捕入狱。

华教运动不应是大马社会常態

儘管如此,华教运动仍然此起彼伏,绵延不绝。报载,董总署理主席芻寿汉较早前表示:325华教救亡运动是个长期运动,直到华教数十年的不公平及不合理现象获得解决为止。董总主席叶新田更强调:325抗议大会后,华小师资问题得不到解决,各地的抗议活动將会如星火燎原般展开。言谈中昭示华教运动在未来一段时期仍然不可避免发生。而这又是何等的无奈与悲情!

放眼大马临近国家,印尼、新加坡等曾经极力排斥甚至窒息华文教育的国家,现都已经幡然醒悟,开始实施开放鼓励华文教育政策。鉴於此,大马似乎更加没有理由对自身长久具备优势视若无睹,缺乏敏感。毫无疑义,作为大马多元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华人的进步同样是大马国家民族的进步,华教的发达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发达。对於承认文化多元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优势,標榜「亚洲魅力」所在的多彩国度,政府保护支持各民族语文教育,建设与维护各民族多元文化,应该顺势而为当仁不让才对。

也因此,无论华教运动如何和平如何有理有据有节,也无论其结果是意外的歹运还是难得的好运,华教运动都不该是大马社会一种常態。正常状態无非是,政府执行合理公平的政策,社会能有健康成长的华教。易言之,华社没有「动」,华教也有「运」。

事实上,大马宪法已经赋予各种源流语文教育以基本权利和平等地位,华小(及泰米尔小学)也已经成为大马国民教育体系中必要的一环。而歷届政府均有高官显要曾经做出种种解决各种不公问题的承诺,可惜往往沦为「空头支票」。由此可见,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於法理、资源甚至能力,而在於权力掌控者有没有坦荡诚意,政策执行者有没有行动力度。

须知,茁壮发达的华教不仅是大马多元社会和谐多元民族共荣的证明,也必然有助於塑造更为持久光明的「亚洲魅力」。倘能良性发展,或许有一天,大马会成为「世界榜样」——打造出地球村中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生终极发展的理想模型。

这一天绝对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邵宝辉 201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