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

14-10-11 弱勢族群的話語權

柔佛州的依斯干達特區發展如火如荼,當局總是對外公佈,吸引了多少投資額,建設了哪些大道和橋樑。

最近,一些大道陸續建竣通車,擁車人士立即感受大道建設的好處,快速抵達目的地。

筆者也路經這些代表著柔州正急速發展的大道,望著大道旁的一整大片翠綠紅樹林,以及橋下緩緩流動的河水,景色美麗,但我不禁感到難過。

在當局宣佈有多少資金流入依斯干達特區時,意味著,有大片大片的紅樹林、無數棵樹木,將為了發展被砍倒;原本清澈乾淨的河流,必須承受工廠、海港倒入的污油;暢遊河流的魚蝦螃蟹,不再擁有溫暖家園。

河流旁住著的靠海原住民,阻礙發展的或被逼遷,受河流污染的生計受損,他們的人數是2500人,意味只有2500選票或更少。

每當筆者有機會採訪政府官員,都會爭取機會詢問,究竟發展造成多少面積的紅樹林被砍伐,官員從不正面回答。他們對外宣稱的論述是:「發展是硬道理,不論紅樹林被砍伐多少,最重要是發展可為市民帶來很多好處,創造財富」。

在自由經濟的資本主義思維下,特區發展總顯露為爭取金錢的腦滿腸肥的嘴臉。

有官員表示,當局希望靠海原住民能跟隨經濟發展的步伐,改變生活型態,放棄漁民生活,接受教育。一些原住民接受建築工人培訓,在陸地上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有機會到新加坡賺新幣。

官員認為,政府並沒有忘記他們的權益,並提供各項援助計劃讓他們選擇,惟他強調,若靠海原住民仍堅持選擇在海邊討生活,他們將無法改變目前被邊緣化的命運。

政府雖然強調並沒有忽視漁民的命運,甚至讓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但是在發展的大前提下,漁民其實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

官員所謂「由原住民選擇」的論述,其實是一種「偽選擇」。這是一種權勢者把自身的觀念,加諸於弱勢族群的霸道作法。

除了權勢者,社會人士會認為,原住民缺乏教育,是他們的弱點,造成他們無法在社會發聲,失去話語權。這又是以現代社會的眼光來看待原住民生活型態的迷思。

為什麼原住民被視為教育程度不足?沒有接受現代國民教育就被視為沒有文化嗎?

在海上生活,他們比誰都專業,他們是大海的子民,是最強的捕手。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擁有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他們對於環境有另一番詮釋,擁有自身的信仰和語言。因為大海和紅樹林,他們建立本身的身份認同。

這不是學校教育的範疇,卻是他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難道這不是知識嗎?站在人權的角度,這是不容剝奪的!

為什麼弱勢族群的生活型態必須為大眾而改變?他們世代為漁民,如何要求他們改變呢?為什麼他們必須學習適應主流社會?我們大多數有什麼權力,要求他們學習我們的生活?

現代社會沒有賦予他們足夠的話語權,但現代社會卻以發展和教育的「偽命題」,加諸於他們身上,強硬要求他們改變生活型態。媒體和社會,何時才能讓他們擁有話語權?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廖珮雯 2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