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09-12-11 失落的古城:資本主義入侵下的悲哀

2008年7月7日,當馬六甲榮登「世界文化遺產」那一刻起,古城的命運就被許多不懂古跡保留的資本主義者入侵,進而破壞、糟蹋,許多珍貴地、好不容易保留至2008年的古建築,因一個虛榮「世遺」稱號,而被破壞殆盡。

根據全國文化遺產法令和馬六甲古跡保護法令,強調修復和修護古蹟,採用的材料和工藝都必須符合歷史,保持原貌是最重要的核心,如果古蹟無法修復,也寧可保留其廢墟的原貌。

雖然有法令嚴格規定,但有關當局執行不嚴,謀求商機的資本主義者卻趁機大撈一筆。

以旅遊為導向的資本主義入侵,使古城受到最劇烈的改變。原本古色古香的老建築,被漆上五顏六色的油漆,亮綠、亮藍、亮紫色都出現。

老建築所獨有的屋頂、瓦片、窗戶,為了提供旅客舒適空間,都以現代化建築技術重新「裝修」,裝上落地玻璃窗、黑玻璃窗,安裝冷氣,只留下較具有代表性的外觀牆面,作為「保護古跡」的偽裝。這些行為只能說是破壞,而非修復和修護。

荷蘭街上原本作為住宅區的老建築,隨著人去樓空,巷弄間的人文生活逐漸消失,一間間應付旅客需求的Pub和高級餐館四處林立,節奏強勁的重搖滾、慵懶的爵士藍調、經典英語老歌隨處可聽,把老街韻味衝散得蕩然無存。

在資本主義的面紗下,商人利用「古蹟保護」之名,賺取旅人的鈔票,消費古城文化歷史、人文景觀、老建築資源。在七彩霓虹燈的糖衣包裝下,包裹著俗不可耐和金錢至上的意象。

走在古城街道上,完全感受不到時空遙遠的歷史氛圍,只有「Money!Money!」的虛無消費主義,充斥著以旅客為需求的店面,紀念品、古董店、地方小吃、酒店、小酒館。市井小民的務實生活呢?

外衣,是在地的歷史老建築;內涵,是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甚麼娘惹文化、馬六甲王朝文化、葡荷英殖民文化,都被掩蓋在金錢的表象下。不明所以的旅人,只是盡情享受全球化的所有設備,所有旅人需要的吃喝玩樂,古城一應俱全。

反而,在旅遊區周圍的小街角小巷弄,還可一聞市民生活的氣息。這些巷弄雜亂骯髒,女孩們站在二樓陽台隔街對話,談的是日常小事,街道相對寧靜;還有殯儀館打醮誦經聲,會館內會員學習華樂聲;老人在破舊陰暗的老店內做紙紮,傳統理髮師為老顧客摳耳屎,老咖啡店聚集談話人潮。沒有旅人和消費主義的入侵,未入世遺前,想像中的馬六甲老街或許就是如此。

老街之所以有韻味,是因為街道的社會機能、商業活動、人文生活,都以市井小民的生活需求為主,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可從街道一窺究竟,這才是在地文化的豐富原真性。

利用歷史古蹟之名發展旅遊業並非不可行,但以發展旅遊之名破壞歷史古蹟則不容原諒。馬六甲當局為了填海建造消費至上的英雄廣場,把掩埋在古城牆海邊的古蹟全都挖掘殆盡,馬六甲王朝歷史和延續至今的混雜文化,都被腦滿腸肥的商人吞噬。

世遺之名,對於馬六甲,是一場歷史災難。這場大破壞後,悠遠歷史文化,將一去不復返。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廖珮雯 201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