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小华文教学史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期至1995年的经营形式是为确保华族学习母语之权益,但1996年至今的华文教学则是面向非华族族群,从15名学生方能开办华文班演变至今即使只剩一名学生也得“舞照跳、马照跑”的情况,我偿看到的是四个字:志在必得!
华社还未准备好
首先,为了华校利益,原本属于华校师资不应被剥夺派遣至国民学校,华社抗议是合情合理,而胡乱被调派到国小教师申请回华小也情有可原。
华教界似乎与国小华文教学划清楚汉界限,这可以体现在:一是有“母乳哺育,奶粉喂养”论的提倡,“母乳哺育”是形容华文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永远不能以“奶粉喂养”性质的国小华文教学来取代;二是这支由超过600名国小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队伍逐渐被华社团体察觉到他们的存在;三是我们顾虑这股浪潮会冲破华教的岸坝——担心华族学生在不清楚实际状况下被送入国小就读;原本属于华小师资再被剥夺。
其次,是国家留不住人才,还是不懂得创造教育生机?大多怪罪于前者为罪魁祸首。单以“国小华文”计划而言,我们如何成为此教育语言政策推行时的垫脚石,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所在。它还真考验我们华裔教师宁可沉浸于华校,寻找所谓的民族归属感;还是背负着民族伟大的使命,来到华裔子弟稀少的国小扛起华文教育的重责,其中又考验着我们如何妥善处理与友族共事共处的关系。
我国要在全国5千多所学校推展华文教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教长之前也有此意,但最为棘手的就是师资来源问题,我们华社又能给予多少的配合呢?
天时地利待人和
这一项华文教学事务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伟业,恰好我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即于2011年基础教育改革后,我国一体化教育体制逐渐朝向多元化,中小学阶段的师训工作不再由公立机构包办,也让私营大专机构一同协助政府,当中的连带关系就能创造无限的机会,这是天时。
中国面向外国成年人对外汉语教学已蓬勃发展,但我国少儿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正是我们雄厚他们薄弱的一环,这是地利。倘若能搭上这语文教育发展的列车,不仅为华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教职机会,关系到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育工作也是无比丰厚。
在全球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若我们还死守一方去阻碍华教在这片国土上发光发热,不觅寻另一条生机,华教事业将难以推向高峰。许多海外学者认为,大马华教发展有了逐渐走下斜坡的迹象,是我们满足于现状的收成,抑或是我们已经对中文的出路设下了框框,选修中文系就与教师、影视界工作者、新闻从业员、翻译员、作家等等画上等号了?
我们是否应借助上述天时和地利因素,广度和深度地纳入大马华教发展事业中,还是看我们华族本身,这是人和。
我们与其排斥,倒不如用欢喜心去迎接它,并从中改造华教的命运。中华民族是名扬四海的一个族群,五洲六洋无一处是没有华人的足迹,同样的,其民族语言也应该如其心志一样广大无边境才是。别再把路走得那么窄了,以致把自己逼到死路处去,我们华教是到了该转弯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郭联福 2012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