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星期六

22-06-12 是看不清,還是視而不見?

坊間有這樣的說法:巫統內部有鷹派和鴿派之爭。何謂鷹派?何謂鴿派?這裡就不必多言了。但如果我把前首相敦馬哈迪列為鷹派,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舉手舉腳贊同吧?

首相署部長納茲里也許是巫統部長中,最敢頂撞敦馬的人。他曾不客氣的批評敦馬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事實上,除了在當首相那些年裡有所收歛外,敦馬在言行上,確實予人如此印象。

敦馬是永遠也不甘寂寞的,“契約”與“共識”之爭沸沸揚揚,眾聲喧嘩中,又豈會少了他的聲音?

敦馬不認同獨中,也不贊同增加獨中,更不會同意承認統考文憑。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在他看來,設立更多華文獨中及承認統考文憑,只會為國民團結製造更多障礙。

他甚至也不認同除了國文教育之外的所有其他源流的教育。按照他的說法,國父東姑一開始就錯了;國父當年不該在國語的使用課題上讓步,允許各語文源流學校的設立,以致年輕一代不要與他族相處,並成為人民團結的障礙。

但敦馬仍不得不向“政治現實”低頭,所以在他的任期內,雖然英校被消滅了,但華校和淡小還是“僥倖”地存活了下來。

敦馬大權在握了22年,如果他今天仍有所遺憾的話,或許就是他念茲在茲的“最終目標”,始終無法實現。

回溯歷史,國家當年獨立的時候,是基於特殊國情的需要,而允許華校、英校、馬來學校和淡米爾文學校都保存下來。

從歷史的角度看,那是當年各族領袖經過無數次艱辛的談判與協商之後,所達致的“共識”,以維繫各族之間的和諧,也因此保證了各族之間的共處共榮。

其實,獨立之後,政府並沒有放棄對教育統合目標(如曾為國家教育設下的“最終”全面馬來語化的“目標”、指示獨中改制、把英校改為國民學校等);但一次又一次面對民間的強烈反對,因此政府最終不得不接受須讓多元教育共存的現實。

敦馬說,其他移民要在這個國家成為國民的一分子,就須接受原來的文化和語言,這正好可以解釋,為何在他掌權的漫漫22年裡,華教的發展舉步艱難。這也說明,敦馬的思維,仍停留在上世紀民族意識高漲的舊時代。這是一種具有強烈“排他性”的思維,即只相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文化,不認同被同化者就是“非我族類”,是“國民團結的障礙”。

“排他性”思維的結果是甚麼?不必把視線拉得太遠,看看鄰國印尼上世紀經歷過的悲慘遭遇,答案不就一目了然了嗎?敦馬是看不清,還是視而不見?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林明華‧201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