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首相署经济规划局(EPU),推出了2010年大马生活素质报告书,指出与2000年比较,大马在各方面的进步,如中学与大专入学率已升至84.9%与9%,家户平均收入,从1990的1.288升至2000的2.640及2010的4.206等。此外,首相署部长诺莫哈末也提到,大马的贫穷率已剧降至3.8%,甚而至于消除了赤贫!大马確是Boleh。
实则,对于如何解读这些统计数字,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的,如私人汽车与摩多车的拥车率,从2000年的每千人405辆剧升至2010年的634辆。我们固然可以说,大马的私人汽车有近900万辆,摩多车也有近1000万辆,可也可以说,这正反映了大马公共交通不完善,以至许多人迫得要拥车──尽管这是一项不小的负担。从数据上看,大马的报穷人数中,因无法偿还车债者便高居首位。从2005至2012年4月,有11万多人破產,汽车占25%。
从贫穷率与收入的角度看,从数字上看,贫穷率是3.8%,可问题在于,如何界定贫穷率?若標准定得太低,贫穷率当然也隨之降低,在2010年,大马的贫穷线为:
以一户4.4人为依据,就大马现阶段的生活水平言,这个標准未免定得太低。实则,若以1500令吉为基准(即雪州政府的標准),在2009,大马的贫穷率应是约22%,而非3.8%。本来,按发达国家的通行算法,贫穷率应定在中位数(Median)的50%以下,按这標准,西北欧的贫穷率约为5-6%,而美国则高达17%!(见Jeffrey Sachs《共同富裕》一书)。显见,大马的標准,隨意性太高。
至于收入水平的升降,算法也有名目(名义Nominal)与实质(Real)之分,也就是有没扣除通货膨胀率,以及计算通胀的基准。计算基准不同,得出的结果自也不同。在2001年7月16日,人力资源部长便曾引用世界银行的资料,说过去10年,大马的年均薪资起幅,只有2.6%,根本赶不上通胀。易言之,薪资升幅与高昂的生活水平不成比例。他还说,根据人资部在2009年的调查,国內有33.8%的员工,月薪少过700令吉,处于赤贫水平。
更有趣的是,今年发放的500令吉人民援助金中,申请者竟有470万户之多。显见,自认月均收入少于3000令吉的家户有470万户,占了总户数的一半以上!
实则,从生活实感的角度看,不少人均感觉到,大马的一般薪资水平,与1990年代初期相当,可这10多年来,生活费却明显地节节上升,尤其是特定地区的房价,已远远超越一般受薪阶层的负担。
本来,大马是个得天独厚的国家,且油气收入也占了联邦政府收入的约1/3;按理说,政府与人民均可生活无虞,可事实上,公私部门皆债台高筑,以至许多人担心,明天会更好,还是更坏。总的来说,整体而言,短期內应不会有太大的好转可能。
文章来源:东方日报 作者: 孙和声 201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