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27-06-12 何必追究當年的共識

關丹增建華文獨中的議題,讓我們溫故知新,當年與華小共存亡的馬華誓言,華文中學的改制轉型成國民型中學,以及不接受改制的華文獨中,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乃至才有今日共識和契約的爭議。

內閣已原則上同意在關丹興建獨中,董總與馬華互相指責和爭執的風波,應該可以告一段落。回首當年華校走過的坎坷路,才看回今天種種的糾結,這次爭議帶出的訊息,讓華社再接受教育,瞭解問題出在哪裡,並思考前路怎樣走下去,也有它積極意義的一面。

在爭議聲中,馬華元老曾永森發表的評論,最能反映歷史事實;他認為副首相慕尤丁口中的“共識”,其實是基於當年的環境和契約的客觀條件,並沒有增建華文中學的需要。

他引述馬華黨史,指第三任馬華總會長敦陳修信在1962年接捧後,就清楚表明“馬華與華小共存亡”的誓言;當時是要保護華教的地位和存在,但在技術上,並沒有提到,將來不能增建華校。

這裡指的華校,應是華小,而不是華文獨中。但為何屬於體制外的華文獨中,需要受到不是明文的“契約”約束?這說明了很多時候政治就是硬道理,在關鍵的大選將舉行的時期,關丹才有機會辦獨中。華社出錢出力不在話下,最好還懂得“感恩”,更需要在黨內付出政治代價的領袖們。

相信很多人都想不通,政府連盈利為主的國際學校,都允許開辦,素來自力更生的華社,需要尋找建校地點,籌募大筆款項,才讓學校有一個初具規模的校園,開始對外招生,更需要為最艱難的師資問題而傷神;可是要申請辦一所獨中,卻一波三折,那麼的困難。

尤其在大選趨近當兒,教育部長卻以契約和共識為由,向華社澆了一盆冷水,原本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更不必重提不符時代要求,條文上不存在的契約,這是當年政治背景下達致的政治默契,所謂契約,也就是當年的“共識”。

獨中增建課題,也讓大家心領神會,這是不能公開議論的政治鬥爭,不認同獨中增建,有人率先放話了;結果有勞高層與高層之間,私下有政治上的“妥協”,最終還須交由內閣決定和認同。

如果日後黨內政治問題和派系鬥爭惡化時,就有人站出來說明,當初我原本是不認同增建獨中,可是最高領袖卻在政治上讓步,讓對方陷在政治困境,這就是政治鬥爭的險惡。

當教育課題被政治化時,原本可以活用的人為教育政策,也會變成僵硬的信條,難怪部長可以推說這是當年的協議,我們原本很想批准,但受制於所謂的共識,這是不得已的事。

在時代變遷的大環境下,我們期望今後有任何的爭議,現領導層應採用新思維來權衡得失,而我們無須追問政治人物,是不是當年有華教共識這回事。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陳嵩傑 2012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