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13-07-2010 高等学府排名的大方向

高教部早前公佈了“大马高等教育机构排名”,作为大学的关键表现指標,该部今后將根据排名给予大学拨款。根据高教部的评级结果,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获得最高的杰出等级。此外,高教部这项评级的目的是提高学校自动调整科系的意愿,同时又可协助合併后的科系有足够的经费与能力,以备其顺利地发展。

这一构想原则上虽然不错,但能否就此促成国立与私立大专院校主动调整其已相当泛滥的科系与研究所,恐怕仍然大有疑问。

我们之所以如此怀疑,並非是没有根据的。第一,目前各校科系之所以太过琐碎,乃由於过去各校的经费,是以科系为主要標准,所以各校为爭取经费,纷纷以增设系所为手段,使得科系性质经常重复;果真如此,一是显示过去高教部核准增设科系及研究所没有掌握住原则,否则何至於造成今日这样的泛滥。高教部已宣佈马大、国大、莫纳斯大学、诺丁汉大学等8所国私立大学可自行认证,往后所谓自行认证措施可能放宽,届时课程的素质將更难掌握。二是显示高教部现在仍想以经费为饵,矫正前此所造成的弊端,未免將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试问各校在既成事实下,纵使不变动经费,那一科系及研究所愿意与其他性质相近之科系及研究所合併?何况分数高低决定经费多寡,各大学必然出尽法宝,自行学术认证自然是终南捷径。

除非高教部拿出决心来,事先有周密的计划,责成某校应当如何调整,否则恐怕任何一所大学校长也无此魄力与能耐。如果高教部自忖无此能力,不要说对私立大学无法要求,就是国立大学也一样难以办得通的。

其次,就我们所知,各校之所以多设科系或研究所,並非全是为了爭取经费。有的的確是基於学术分工趋於专精的需要,例如將环境工程自土木工程等科系独立出来即是;有的乃基於行政管理上的考虑,不得不將太过庞大的科系分成数系,例如將各国语文自外国语文系分离出来单独设系的情形即是。现在又要搞关键表现指標,將大学分成6级別,以分数高下分配经费,且“过程”即课程就佔了40%,似乎又要走回来路,鼓励將性质相近的科系调整合併,就应考虑到当初分设或增设的需要,否则恐怕不但未能真正解决问题,可能又滋生出新的问题来。

第三,这些年来政府与社会討论应调整大学科系的基本理由,依我们的看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方面为了解决愈来愈严重的教育性失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达成培育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人才目標。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是根本找不到可资餬口的职业,就是找不到学有所用的职业。而这些製造社会失业青年的许多大专科系,年来不但未见减少,或削减其招生名额,反而时见以新的理由或变个名称来达到其增设或增加招生名额的目的,如此下去,更使其他科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变得严重。而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上程序的专业人才,不是数量不足,就是品质不够水准。因此,所谓调整科系,一方面就是要紧缩过多的科系,並力求其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乃是適度增加某些科系,以应对社会的需要。此次高教部评估標准將“输出”也就是毕业生素质列40%,似乎就有上述因素的考虑。

开放必有竞爭,竞爭导致进步。欲使竞爭成为进步的动力,则有赖公正的评鑑,让学生对各大学知所抉择。因此,高教部对大学评鑑的工作应加强,並將评鑑结果公诸於世,一方面维护学生“知之权利”,一方面也可以对各校收“进优汰劣”的效果。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社论‧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