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20-09-10 连平等对话的门儿都没有

当种族极端主义的火苗在民间逐渐蔓延之际,幸好我们还是在一片阴霾的氛围中看到一线曙光。

早前在檳州爆发的要求禁止中元节歌台表演风波,我以为又会像国中校长发表极端种族言论风波的下场一样,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岂知,山重水復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涉及的回教团体与中元节联合会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会,分歧圆满落幕。

最令我激赏的,是檳州亲善回教理事会主席莫哈丁阿都卡迪在上述对话结束后,所拋出的一番话:“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是的,目前摆在“一个大马”愿景面前最迫切和艰巨的挑战,並非针对土著的特权,抑或非土著的国民地位,而是连最基本平等对话的平台都没有。

这是作为一个文明社会,作为一个成熟的多元社会,所理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也许到最后彼此的分歧还是难以一瞬间解决,各自的立场原则还是难以改变,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踏出第一步――对话。

如果一个建国超过半个世纪的国家,其国民至今就连平等对话、理性沟通的勇气和诚意都没有,这个国家还有希望吗?

可惜的是,从执政者到民间个人,还是有人坚持把对话的门关上。若有任何人想尝试开启这扇门,甚至摆事实讲道理,则动輒被祭出恶法向其冠上极端份子的罪名,或者通过存有谩骂、恐嚇、乃至暴力成份的言行举止加以制止。

过去有些西方学者把大马的建国成就归功於国阵政府的精英协商精神,把一些足以在民间造成族群紧张情绪的爭议带到內阁,在闭门的情况下,通过各族精英领袖的理性沟通和探討,把所有分歧一一化解。

然而,2006年9名非回教部长向当时的首相阿都拉提呈宗教备忘录所引起的轩然大波证明,就连在最高的决策机构,只要触及回教或土著地位议题,连闭门对话的门也被关上了。

今年初中央政府对於成立跨宗教理事会的迟疑態度也是一例,当局最核心的考量说穿了只有一个:不允许其它宗教站在同等平台討论回教的问题。

在司法界拥有崇高声望的前联邦法院法官哥巴斯里南,最近也一针见血批评部份的高庭法官,在审讯有关民事法庭是否有权聆听回教案件时,採取犹豫不决的態度。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在詮释法律时穿插了个人宗教背景的考量。

正所谓上樑不正,下樑歪,民间就更不用说了。从律师公会於2008年主办的《改信回教:重看《联邦宪法》第121(1)条款》座谈会被有心人硬闯会场导致腰斩,到最近所推广的“我的宪”法运动被投报个案,皆在在暴露一些有心人拒绝对话的囂张和蛮横姿態。

可是,执政者似乎忽略了,强权已不足以主宰那扇对话的门,分而治之更已没有了市场。面对网络天空的浩瀚无边,当局要么就继续自我封闭,然后最终被人民力量推倒;要么就化被动为主动,跟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打开对话的心门。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吴健南‧201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