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23-09-10 “转型”须名正言顺

昨日谈了经济转型计划,今天还是意犹未尽。

一年多来政府的开放日、计划和报告不少,但是不管是政府转型、还是经济转型,都让人感觉到关键的两个字“转型”,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標,原因在於效率、政策及贪多嚼不烂。

杨忠礼机构5年前就提出吉隆坡至新加坡的高铁计划,今天“大吉隆坡实验室”才把它纳入,然而当局还需要花费1年的时间研究其可行性。

政治上一个月,可能从天堂到地狱,经济则是一年都不能等。如果5年前就兴建高铁,今天就可以节省大笔建筑成本,也享受到庞大的经济效益。

在星期二的经济转型开放日,12个实验室负责人无法提供各项先行计划的详情,更別谈何时公佈计划书、几时招標。

从3月30日公佈第一阶段新经济模式,到10月26日才真正公佈《经济转型计划》,相隔7个月。这就是我所说的效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全球化时代,这是致命的弱点。

政策未调整,也无法注入新精神,比如採用绩效制,工程就直接发给能力和条件最好的承包商,聘请最好的工程师、管理人员,让所有计划顺利展开、圆满结束,不用担心延误,或者是收拾残局。

首相署部长依德利斯在谈到经济转型计划时,不敢把“新经济政策”束之高阁,他说,政府仍然会实施土著扶助计划。

政策不调整,最后还是会回到种族爭议上。我们在过去已经浪费许多时间在这种爭论,不能再让歷史重演。

要让经济回归经济、政治停止干预,必须有很大的政治意愿、承诺和勇气;政策是经济未能转型的关键。

此外,首相署表现管理和传递单位(Pemandu)提出的转型方案,和过往的经济报告和財政预算案一样出现“贪多、缺乏焦点”的毛病。

133项先行计划,每个耗资数以亿元,看起来“面面俱到”、“渔翁撒网无一遗漏”,但是大马是一个小国,资源和人才有限,计划太多就缺乏专注力。

而且很多发展计划,熟口熟脸,却没有鑑定国家的新成长领域。所谓新核心领域是具备研发因素、能够使国家產品增值、可以打响国家知名度、推出国际市场是一炮而红。

一大堆大计划,就像泡沫一样,製造的財富不能长久。

转型计划须有“转型”的成果,才名正言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信心。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林瑞源‧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