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馬來西亞政治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個週末――2002年6月22日(星期六)和23日(星期日)。
2002年6月22日,時任首相馬哈迪在巫統大會總結辯論時,突如其來宣佈退休。在電視熒幕前,舉國人民看到戲劇性的眼淚、呼叫、震驚。
次日早上,伊斯蘭黨主席法茲諾突然辭世。數十萬名黨員和支持者趕往他在吉打的家鄉向這位改革、重建黨的領袖告別。
馬哈迪下台和法茲諾辭世,改變了馬來西亞政治格局。時光飛逝,這竟然已是10年前的往事。然而,舊的沒有消逝,新路像遭煙霾遮掩而未能看清。
其實,自從1998年革除安華副首相職以來,馬哈迪的政治地位每況愈下。儘管贏得1999年大選,但從1998年9月安華事件到2000年魯乃補選的2年間,國陣、巫統、馬哈迪都是在風雨中飄搖,支持率一直下降。2000年11月29日更在補選中輸掉當時不可能輸掉的吉打多元種族選區魯乃。
猶記得在2000年12月,馬哈迪在巫統黨內、甚至高層,已經被公認為政治負資產。
但是,在911事件以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態度改變和在野黨之間不團結等因素下,馬哈迪竟然以過人的毅力、專制的手段,重新掌控局面。
2001年4月,安華陣營的多名主要操盤手突然在內安法令下被扣留而失去動員能力。財政部長達因據說被迫辭職,馬哈迪把所有經濟管理不當的事件,歸咎於達因一人,但馬哈迪實際上也掌管過財政部。
2001年9月22日,行動黨因為伊斯蘭國議題退出替代陣線,讓多元種族聯盟贏取政權取代國陣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9月29日,馬哈迪在民政黨大會上宣佈馬來西亞已經是伊斯蘭國,讓伊斯蘭黨陣腳大亂。
911對美國的襲擊和政治衝擊,讓西方國家突然把馬哈迪看成是美國尋求世界穩定的夥伴。
因此,馬哈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恢復支持和影響力。到了2002年中,馬哈迪的政治聲望比一年前好得多。當中有他的權謀,也有天時地利。
馬哈迪清楚只要他還在位,巫統會在選舉中遭到馬來人的唾棄。唯有他退休才能保住巫統。而法茲諾的辭世,也導致伊斯蘭黨走回老路,在2004年大選中失去法茲諾辛苦建立的城市馬來人中間選民的支持。
2004年大選,首相阿都拉以64%選票和91%的國會議席大勝,其實很大程度上受到2002年6月的週末馬哈迪的抉擇和法茲諾的生命結束的影響。
只是,10年了,舊的還沒去,新路還看不清,馬哈迪告別曲竟然唱不完。
文章来源:星洲日報‧作者:劉鎮東‧201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