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教育部教育政策与研究局资料显示,至2011年12月杪,全国各州设有华文班的国小共449所,其华文师资有570名以及学生人数为1万1千281名。国小华文科主要生源必定是土著学生,从2008年起占总学生人数介於70%和80%。
其实,在这里要强调的是,隨著华文科於2011年起正式被纳入国小正课,华印裔学生对全国国小一年级华文班招生总人数增长的贡献率从以往保持於6%左右,至今却一跃至30.4%。简单地说,这表明瞭新教育语言政策之推行,国小华文却开始得到了华印裔学生的欢迎。
国小华文的政策之成败关键,取决於师资数量与教学素质。对於国小华文师资建设之问题,每一年教育部师训学院在这一方面招募的人数是可观的,因为从歷年来被拒於师训学院门外的申请华文组人数就是最好的证明。其次,由於我们已经看到基础教育对国小华文师资素质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从初步阶段的1年制师资培训课程过渡到现阶段的4年半制师资培训课程;以及,在第十大马计划下,对於师资发展这一问题也作了歷史性的大改革,即让民办师训机构协助政府培训国內中小学阶段的师资。而其中,高教部首度批准新纪元学院於2010年首创开办“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文凭课程”,並有望从旁协助政府推广国內国小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教育工作。可见,对於国小华文师资培训与培养方案的规格不断提高,其內容、方法和途径也不断变化与调整。
然而,在国小推广华文教学至少有几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其一,隨著中国经济的崛起,中文价值在国际视野上日益攀高,同时也深受友族同胞的欢迎;其二,国家领导人深信各种族学生学习华文將有助於对华族文化与传统习俗方面有某些程度的瞭解,进而促进及塑造全民之间的和谐与团结。
不管华文在进入国小后扮演何种角色,是一项语言工具也好,文化工具也好,团结工具也好,若能善用其道,並取之以德,国小华文政策固然是得到大家认可与讚赏的,但是事实背后隱藏著的动机却是那么不可思议啊!
虽然至今相关部门还未把国小华文列为小六评估考试的其中一项科目,但是不排除未来有怎么样的变化。假设从小学直到高中都可供华文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备考的话,其证书就是一种语文资格最好的证明。至今仍无任何明文条规规定必须具备哪一种华文学习的性质或资格,方可在华小任教华文教师还是改制国中校长。虽华教界长期以来都持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对应策略,但“下有对策,上有决策”的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朗化,不可掉以轻心。任你有“华小一、二年级马来文、英文和辅导科教师须諳华文的教师任教”以及“华小高职须具有华文资格的教师胜任”等等教育语言政策,但最终还不是一一给化解掉,只是时间上早与迟的问题而已!
文章来源:星洲日报‧作者:郭联福 20120411